于海杰
贺州学院设计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542899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中之重。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字:大学生 爱国主义 途径 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1月全国新冠病毒肺炎爆发,疫情尤为严重。截止2020年12月22日,我国累计确诊病例95916例,已治愈89492例,累计死亡4772例。而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已突破7763万,死亡病例达到170万例。众所周知,大学生是最有激情最有热情最活跃的青年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重大疫情爆发等社会生活应激事件,往往会对他们的思想造成复杂而深刻的多重影响。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奏响了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强音。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为大学生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例证与良好契机,借此向他们传达爱国主义的精神,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观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年大学生明确自己在新时代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和责任,自觉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立志成才的思想,激发大学生夯实知识、锻炼技能、锤炼品格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成才发展必须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探索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有效教育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并贯穿大学始终,作为全程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毕业教育以及感恩教育、校情校史教育等均应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第二课堂活动、学风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升育人效果,保证育人实效。统筹好党、团、学、社等阵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具体工作、各类活动中去。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主动承担起自己肩上的任务和责任。
二、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程覆盖。
发挥课堂主渠道,通过军事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课等理论课程讲授,让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心系国家发展,将个人远大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快平台建设,着力提高育人效果
紧紧围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搭建以学校领导、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在校大学生等为主要成员的道德大讲堂,以“青春与感恩同行”“学雷锋志愿服务”“青马工程“等团学品牌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四、丰富教育内容,着力激发内在活力
1、重视军训工作
每年新生开学季,学校都会通过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军事技能,此外还会举办国家安全知识讲座、参观校史馆、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等军训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2、加强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征兵工作中,增强入伍学生参军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3、立足当下抗击疫情的现实,充分发掘爱国主义精神的元素,结合抗击疫情的动人事迹,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4、此外,还还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历史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五、以新冠疫情为契机,加深学生的爱国责任感
2020年1月31日,WHO将新冠肺炎疫情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国际疫情形势更加严峻,我国党和政府采取“世界公共卫生史上最具勇气、最为重大的举措”,领导人民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给世界送上一颗“定心丸”,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力量。
从疫情防控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效率之高,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人民情怀,也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从而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潜移默化中加强了爱国之情。
疫情面前,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将厚植爱国主义精神于心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将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以实际行动坚定对党的忠诚。
结语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建设的主体,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保证祖国未来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他们对国家、制度、道路、理论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夏继春, 唐小芹.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教育的路径研究[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20(04),82-84.
[2] 杨凡, 薛丽媛. 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 2020,27(05),87-89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沈晓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内涵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9,(02):3-8.
[5] 习近平.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5-12-30.
[6] 寇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2).
[作者简介]
姓名:于海杰,出生年月:1990年12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烟台,毕业院校:广西大学,毕业专业:作物,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贺州学院,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作物高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