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育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 尹淼
[导读]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
        尹淼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80)
         
        内容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拥有一定的法律素养,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中国的法律现状,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只有树立社会主义防治观念,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一个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法律;大学生;思修;法治
        一、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处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一项基本任务,在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有很大的帮助,对国家也有很多益处,使得国家花费巨额成本培养的大学生真正的成为有用的人才。
        首先,作为个人,法律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帮助我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职业活动中的相关法律,对于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正确处理有关职业的法律关系,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有很大的帮助。
        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要求,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不可替代,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也是人们活动的底线和根本准则;当代大学生都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大学毕业以后会对国家和社会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没有树立法律意识和观念,就容易出现马加爵杀害同窗的事情,更有甚者,一些人利用掌握的高科技知识来犯罪,结果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基本法律知识
        树立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知识,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法律,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的法律现状。
        法律是国家创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涵盖宪法和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包含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法律运行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我国的法律制定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省级的地方人大也可制定地方性法律。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个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我国的法律执行大部分都是由行政机关来贯彻执行,因而行政执法占大部分。法律适用是指由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我国的司法机关有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遵循司法法治,司法平等,司法公正等原则。现阶段,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结构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由低级向高级,由深层到表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1.大学生法律心理,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现代法及法律现象的直接心理反应、感受、体验等,是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是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的直观而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使片面性、盲目性、自发性降至最低限度,是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克服自身的偏激性而获取的。因此,大学生法律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1)辩证自觉的感性认识能力   (2)乐于接受新的法及法律现象的心理取向。(3)主动积极的诉讼心理。   (4)扬弃传统法律文化的心理机制。   (5)对现代法制的充分信任感和依赖感。

                                                                         
        2.大学生法律观念,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尚未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形态。它是在法律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法律心理与法律理论的中介和过渡,处于法律意识水平的中间层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法律观念的有无以及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法律意识的强弱。
        3.大学生法律理论,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化、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体系,是现代法律观的理论表现。具有系统化形态、指导性地位等特点,居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级阶段,为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4.大学生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大学生法律信仰是对正义、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效率、秩序等法律价值的追求及其实现,从而实现法治,最终实现人类生活的幸福。法律信仰是法制建设的奋斗目标,大学生因其在社会中的特殊角色地位而必须树立现代法律信仰。因为“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
        三、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了解法律和我国的法律现状只是我们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的第一步,要真正的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我们还需要: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括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们的人身自由。每一个人都平等的适用于法律,履行义务。公平正义表现为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公正,同时保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树立权利义务观念有助于大学生合理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并且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要以法律为准绳,一事实和证据为根据,同时要从法律程序出发,运用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来解决法律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并参加一些法律实践。
        2、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要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努力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同时,在遇到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时要勇于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时尚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多多的了解法律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办公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2014.09
[2]张文显 法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7月第5版    


尹淼(1983.09-),男,汉,安徽明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