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段阅读策略——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马剑春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马剑春
        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孩子自进入小学开始,就在接触阅读,但很多教师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却忽视了阅读策略的传授,而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系统性的方法。我们从小学新生的阅读现状入手,基于低年段阅读需要达到的目标,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讨论了适合小学低年段儿童的阅读策略。
        关键词:小学阅读;低年段;阅读策略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的点滴缝隙,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阅读质量,也考验着人们的阅读心态。随着“专治不读书”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在中小学的使用,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收获阅读成果,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在本文中,笔者以目前任教班级的学生为对象,从入学新生的阅读情况入手,探讨一些有关阅读策略的问题。
一、入学新生的阅读现状
        我们通过对入学新生及其家长进行观察与访问发现,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的共性:
1、阅读准备不够充分。
        刚入学的新生多半不习惯接触印刷品,拿起书本的时候像是在拿一个玩具;有些孩子分不清书的前后页与正反面;还有些孩子翻书时用力较猛,在课堂上不容易快速地将书翻到指定页码……从这些现象看来,班上绝大多数孩子在学前时期没有接受过阅读的相关训练。
        阅读并不是学生和老师的专利,因此,阅读行为不一定要等到孩子入学之后才开始发生。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几岁的孩子就要学习认字、阅读书籍,但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开始接触跟阅读有关的一切活动,包括说话、听读并思考等,家长或孩子阅读的启蒙者不要轻易忽视学前时期孩子的发展,可以有意识地将很多儿童的活动有意识地与阅读进行结合,为孩子阅读的萌发阶段做好铺垫。
2、阅读方法缺乏指导。
        大多数新生经过第一个学期的在校学习,在较频繁地接触印刷品之后,对书本并不像刚入学时那样生疏,特别是在有一定的识字基础之后,也可以阅读一些简单的字句或短篇文本,但他们在阅读时比较随性,通常是跟随自己兴趣的指引随意地翻书浏览;有些孩子则只看图画忽略文字,对文字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或畏难情绪而采取回避策略;另外,阅读目的性也不强。如果能在阅读时对孩子进行阅读方法对指导,无疑将提高阅读的质量。
3、阅读理念有待更新。
    这主要针对新生家长而言。大部分孩子的家长知道孩子上小学了,要多读书、读好书,但他们没有对孩子的阅读行为进行大致规划和有效引导,甚至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书,所以阅读的目的也不够明确。难道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学好语文课、考出好成绩吗?答案恐怕不止是这样。因此,作为孩子阅读的启蒙者,在明白了想要通过阅读行为来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或品质之后,再来规划孩子的阅读活动,或许能从阅读中更好地得到提升。
        
二、低年段儿童阅读策略
        基于以上列举的阅读现状,我们应该意识到一年级新生在阅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教授他们可行的阅读策略。无论是从阅读行为的不同层次还是从读者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阅读的策略都应该是有一定层次、满足不同阅读目标或需求的,由此,我们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针对一年级学生提出以下的阅读策略:
1、联系与猜测
        在一边识字一边练习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这也影响着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与阅读速度,此时,建立联系和大胆猜测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方法。当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我们可以教导孩子先不要产生畏惧的心理,而是冷静下来,看看能不能用自己在生活中听到过的句子把生字词前后的语句联通起来。通过此类尝试,他们或许可以读通句子,甚至掌握生字词;当句中出现不明其义的词语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对词义进行猜测。例如一年级下册课文《树和喜鹊》中就出现了使用该策略进行阅读的提示,引导孩子通过阅读第1至第2自然段,通过三个“只有”,猜测出词语“孤单”的含义。
        联系与猜测既是阅读的策略,也是很好的思维训练的方法,我们要注意鼓励刚刚开始阅读的孩子多尝试这样的方法,并慢慢培养这样的阅读习惯。
2、图文结合
        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孩子更适合阅读图文并茂,甚至“图多文少”的阅读材料,因为相对于理性的文字而言,图画会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阅读的内容,易于儿童理解和记忆,丰富阅读的感受。因此,我们在教授孩子阅读的时候,特别是在进行精读课文讲解时,千万别忽视了插图的作用。
        低年段的语文课本在插图的安排上更加细致,特别是课文里的插图,都对对应的文字理解起到辅助作用,不可忽视。如一年级上册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光阅读文字是抽象的,但插图就非常直观地展示出了为什么“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我们在指导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孩子去仔细观察图片,去验证自己的阅读猜想。

又如一年级下册课文《小壁虎借尾巴》,在整个借尾巴的过程中,小壁虎自己的尾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在课文的文字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而是通过一幅幅按故事发展顺序出现的图片来展示的,所以这些插图成为了文字的补充,如果读者不细心观察图片,就不能很好地体会小壁虎最后转身看到自己新尾巴时惊讶的心理感受。总之,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更注重图文结合,这也有助于孩子的阅读从“读图”到“读文”的转化。
3、关注重复性内容
        低年段阅读要从读“短文”向读“长文”转化,就必须要关注重复性内容。在低年段教材课文的编排上,文章篇幅的由短到长,最常见的体现形式就是设置反复性内容。学生由读篇幅较短的文章过渡到读篇幅较长读文章,就要学会观察文章结构和语言上反复出现的内容,而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也要在这方面加以引导。
        一年级上册课文《四季》是以反复的结构呈现的,我们引导孩子发现这个反复的结构之后,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模仿这样的结构,围绕主题创编出更多有意思的句子,课文的内容和篇幅也可以得到无限的延伸。类似的课文还有《影子》《比尾巴》等。一年级下册课文《荷叶圆圆》在语言形式上有不少反复出现的内容,修辞和句式也很适合儿童模仿与记忆,丰富儿童的语言。类似的课文还有《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彩虹》等。
        低年段的学生在阅读时留心反复出现的内容,能帮助自己把文章“从短读到长”,也是为中高年段把文章“从长读到短”的概括能力打下基础。
4、把故事表演出来
        低年段阅读文本的类型绝大多数是叙事性的,是很受孩子欢迎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被分成不同的阶段,在指导阅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关注故事的完整性,也就是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解,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故事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复述出来,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讲故事,尝试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而身体力行的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有不同角色相互对话的故事。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孩子在阅读完这个故事之后也对讲故事跃跃欲试,在初步学习过课文之后,我们可以让孩子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把故事表演出来,这实际上是对课文的再创作,有利于他们形成更深刻的记忆,中趣味中加深他们对阅读的思考。课文《小猴子下山》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来进行各环节的串联,孩子很容易把故事复述完整,但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加入表演的环节,则更有助于他们用直观的方式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的确切含义。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辅助阅读的课文还有《要下雨了》《棉花姑娘》《咕咚》等。
5、单元整体感知
        按主题编排教学单元、突出单元教学要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一年级教材里安排有拼音学习和识字的单元,课文学习单元一般会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编排,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爱”的主题,安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四篇课文;第三单元围绕“快乐”的主题,安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三篇课文。
        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教材里的每篇课文孤立出来教,而是要引导孩子有联系地去阅读和感受。每开始一个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与单元主题有关的情境,引导孩子对单元课文组有一个大概了解和整体感知,之后每阅读和学习一篇课文,都应该与单元主题联系起来,突出单元主题,强化整体情感感知,为孩子树立整体阅读和群文阅读的意识,也为培养检视阅读的习惯初步打下基础。
6、在课外阅读中实现提速
(1)手眼并用不出声
        很多儿童在刚刚接触印刷品进行阅读时,会用手指着文字一个一个地读出来,但在对阅读行为比较熟悉了之后,我们要引导他们用更高效的方式尝试阅读,即加快眼球运动的速度且不发出声响。可以尝试将手指放在一行文字的下方,通过平移手指的速度控制眼球运动速度,使眼球运动的速度稍慢于手指移动的速度即可,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眼球习惯这样的运动方式并保持一定的速度。另外,提醒孩子有意识地关闭嘴巴,可以在心里记下阅读到的内容。
(2)不逗留或倒退
        刚刚接触阅读的儿童,在阅读时遇到困难或分心时,就容易中断阅读行为,出现在某处文本上逗留的情形,有些甚至会因为忘记情节而倒退重读,这样就影响了阅读的效率。我们可以在让孩子阅读故事性文本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读到的文字中脑海中构造一个画面,随着文字的流动,脑海中的想象的画面也随之更替,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集中注意力,跟进阅读,减少逗留或倒退现象的产生。
        
        总之,在适合的阅读阶段使用恰当的阅读策略,会令阅读行为更有效率,各种阅读策略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一种或多种。另外,阅读的效果还与识字情况、阅读环境、阅读时间、兴趣导向等因素有关,不是单靠阅读策略就能提升阅读质量的,应尽可能把多种有利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结语
        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系统性的方法。要使阅读更有效,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的阶段性目标;其次,在明确不同年段需要达到的不同阅读要求和层次后,我们要针对实际存在的状况调整阅读的策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2]珍妮佛·塞纳瓦洛.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
[3]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