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莲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安徽省铜陵市 244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我国曾经提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让他们逐渐成才。本文主要基于“三全育人”的背景之下,探究高职院校中资助育人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
引言:在高职院校中,资助育人始终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很多学生受到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所以高职院校通过资助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在当前“三全育人”的背景之下,要探索建立更加全面的育人机制,所以探究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创新策略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我国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理念,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进一步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的全面化发展,真正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可以说“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适应了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中各项资源和培训资源的充分整合,以育人为最终目的,强化育人的优势,扩大教育影响,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高校教育和工作开展。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价值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人力资源始终是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所以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院校之中主要为我国各企业公司和各个行业输送有专业技能和技巧的专业化人才,但是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依旧存在贫困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推行资助育人,切实履行“三全育人”的教育,强化政府和学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帮扶作用,让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能顺利的开展学习,实现高级院校资助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之中,学生组成较为复杂,很多学生都来自于贫困家庭,所以上学的费用对于他们而言有着较重的压力,虽然能够依靠助学贷款、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等形式增加补贴和资助,但是很多贫困大学生依旧有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能够促进学生群体的全面化发展,帮助其提高抗挫折能力,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
二、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在人文关怀上有所忽视
当前在我国贫困人口的资助体系中,始终强调精神贫困才是最可怕的贫困类型。在高职院校之中很多贫困学生心理较为脆弱,过度敏感、自卑甚至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特别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环境的变化会增加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惶恐。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和关怀上仍有不足,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但是在对于贫困生的心理疏导方面仍需强化。
(二)勤工俭学效用较低
很多学生都会在高校就读期间用勤工俭学的方式增加个人报酬和收入,勤工俭学也能帮助学生解决短期的物质贫困问题,但是很多学校所设置的勤工俭学岗位供不应求,很多贫困学生并没有申请到工作岗位,使得自身的贫困现状无法缓解。另外有些学校运用校外企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助学岗位,但是这样的岗位缺少必要监管,甚至岗位大多数是劳动型,技术类的岗位较少。
(三)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认定和资助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认定机制不健全的情况,有时会出现材料审核不严、界定界限模糊或缺少复审的情况,甚至有些贫困生的认定资料存在弄虚作假的可能。所以高职院校中要切实强化贫困生认定机制,让资助能够覆盖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群体。
三、基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创新策略分析
(一)以“三全育人”为基本资助理念
在高职院校进行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和关怀教育缺失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资助,真正实现以“三全育人”为核心,强化资助育人的创新工作。所以在工作开展中,负责资助工作的人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资助育人的具体效能。在资助工作中不能仅仅依靠给予物质或金钱上的资助,更需要院校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摆正心态,逐渐摆脱精神贫困的低谷。所以高职院校可以探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平台之中互相沟通和交流,树立自信心,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群体奋发有为和自立自强的思想态度,鼓励资助的学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和勤工俭学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自立意识。
(二)全面搭建校企合作的资助体系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中着重推行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探索新型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体系,搭建学生实践平台,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所以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可以通过全面搭建校企合作资助体系的模式来实现。首先,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设置专项奖学金或助学金,以表扬在学习或企业社会实践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其次,企业也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的形式,让受资助的学生来到企业之中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工作中收获自身价值,锻炼专业水平和技能,同时也能收获一定的报酬,让学生在工作中逐渐提升个人获得感,帮助其找回自信和成就。
(三)健全完善资助群体的认定机制
为了进一步保障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可以进一步健全完善资助群体的认定机制。首先,高职院校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明确贫困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贫困生给予不同层次的资助。另外,在贫困生认定机制之中,要着重强化对于各项资料和认定材料的审核和把关,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严谨性,严禁出现徇私舞弊的问题,真正让高职院校之中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除此之外,也可以创新的运用动态化的认定工作模式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一旦发现现有贫困生中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可以及时取消其资助的资格,并将其资格转移给更需要的学生身上,增强资助育人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总结: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当前“三全育人”的背景之下,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提高贫困资助育人的实效性和功能性,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杰.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2):40-40.
[2]张燕.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途径与功能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7):66-67.
[作者简介] 罗雪莲(1984.01-),女,汉,安徽歙县人,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2001级毕业生,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