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鹏国
重庆市云阳凤鸣中学校 重庆市云阳县 404500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学业考评方面,提出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云阳县人口138万,中小学生17万,是教育大县和教育强县。一直以来,云阳县教委深刻理解“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不断优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2018年,云阳县教委将增值评价引入对学校的考评,开启优化过程性考评与结果性考评有机结合的探索之路。
一、质量考评办法完善
(一)多元化探索,完善评估方法。建立“质性评价+定性评价”模式,打破传统评价中的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单维度评价标准。质性评价,主要采用标准化考试、表现性评价等方式,考查学生学科学习的目标达成度,其结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业质量考核中。定性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在线测评和现场测评等方式,抽检学生的口语交际、实验操作、综合实践、课程辅助、社团活动等综合素养发展情况,其结果体现在学生的素质教育考核中。
(二)多维度设置,优化考评结构。学校教育质量考评由结果性考评和过程性考评构成。其中,结果考评(100分)=学业质量考核分值(小学60%、初中70%、高中80%)+素质教育考核分值(小学40%、初中30%、高中20%);过程考评(20分),即学业质量增值评价。以上比例与分值,根据县域教育提质增效的发展需要适时调整。
(三)多因素参照,划分学校组别。每学年,县教委参照学校新生入口成绩、办学规模、区域位置、师资结构等因素,对全县140所考评学校(小学95所、初中34所、高中11所)按阶段进行动态分组,分为ABCDEF不等组别数。其中,小学分为城区组、区域中心组、500人以下组等6个组别;初中分为原县管初中、高完中初中部、原乡镇初中等4个组别;高中分为市级重点中学组、普通高中组2个组别。
(四)多点位激励,强化结果运用。县教委根据考评得分按考核组别对学校进行正向奖励和负向激励。正向奖励,设学校教育质量优秀学校和教育质量进步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干部、教师评选教育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和学科优秀教师。 负向激励,设“不评优评先”和“通报约谈”。
二、增值评价运用探索
增值评价的主要特点是“重视起点,关注过程,激发进步”,成为目前国际国内广泛使用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在县级层面如何使用,云阳县进行了具体操作实践。
(一)输入值与输出值确定。以同年级同学生的入口成绩与出口成绩(均将总分折算为百分制)相比较确定增值分,如只有一个成绩,则当年没有增值评价考核。小学,以前一次调研成绩为输入值,当年调研成绩为输出值;初中,以小学毕业年级调研或初中第一次监测成绩为输入值,中考成绩为输出值;高中,以中考成绩为输入值,高考成绩为输出值。
说明:具体到初、高中学校,可以“分学段加权平均、分学科组合考核”,以避免懒政与鞭打快牛弊端,解决县域(区、市、省域)统计数据难、教师调整接手新班级、学生选课走班组合多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二)增值评价项目选择。为避免与学业质量考核项目重复,能够较为准确、全面的评价所有抽检学生,云阳县教委目前重点选择了个人标准分增值、学校标准分增值和优生数增值3个项目。个人标准分增值=出口标准分-以入口标准分模拟出的参照值,学校标准分增值=学校所有参研个人标准分增值的平均值(标准分=(学生个人成绩-总平均成绩)/标准差σ),优生数增值=(出口成绩优生数-入口成绩优生数)/学校总人数。
说明:标准差是反应一组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的量化形式,是度量精确度的重要指标,用符号“σ”表示,使用EXCEL中的“STDEVP”函数进行计算。标准分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每个考生原始成绩与参研群体平均分之间的离差,与考试位次对应,与试题难易程度和学科无关,用“标准分”对学生进行评价,结果更合理、更精确。
(三)增值评价得分计算。三年来,增值分以附加分的形式计入学校质量考核结果,总分值20分。以全县增值分最高的学校为满分20分,其余学校按“本校增值分/最高分*20”确定得分。计算方法为:学校增值分=学校标准分增值+学校优生数增值+参研学校增值分最低分的绝对值;学校增值考核得分=学校增值分/全县学校最高增值分*20。如果学校增值分最后得分为零时,取次低增值得分的80%为该校得分。
三、质量考评实践反思
(一)“因校施评”,促进学校良性竞争,激发办学活力。县级层面对学校的评价中引入增值评价,其实质是关注每一所学校的进步,目的是引导全社会从传统的只关注“质量最好的学校”,转向关注“进步最大的学校”或“对学生进步助益最大的学校”。增值评价,发现了每一所学校的实际进步状况,让每一所学校无论起点高低都有了发展的空间和努力的希望,有效改变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大幅降低入学起点、生源因素对学校评价所带来的影响,促进传统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良性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校的“掐尖”和大班额;能够增强前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危机意识,激活后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积极性,公平合理地调动更多学校、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有机结合”,促进正确质量观形成,助力五育并举。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并结合县域、学校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权重比例,释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导向信号,促进学校、教师、家长形成科学的全面质量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坚持加强增值评价模型的研究和使用范围的扩展,全面评价学生的增值情况,适时完善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幸福感。坚持在德育评价方式上,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坚持在体育评价上,科学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分学段提出具体要求。
作者简介:
凌鹏国,1978年10月,男,汉,重庆市云阳县滨江大道669号 ,重庆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研究生,重庆市云阳凤鸣中学校中学高级,初中阅读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