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丽君
梅州市蕉岭县桂岭学校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最初阶段总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正如圣.桑(法)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音乐是人类第二语言。”—马克思(德)。实践证明:“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记忆本是艰苦的,但这一“唱”,就好比给古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关键词:音乐性,审美,表现,和,联觉,格律
引言:古诗新唱就是用歌唱的方式去领悟诗词的意境、记住诗词的内容,使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艺术发展和创新,更深层次的领悟古文化精髓,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能力培养,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主要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配曲、教唱及表演,体现了极强的实践性、审美性和综合性。
一、歌曲的创作构思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它在最初阶段总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风、雅、颂”就是当时黄河流域各国的民歌、民谣和祭祀歌曲,在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在《尚书、虞书》以及《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也都生动地记录了诗、歌、舞同源和三位一体的情况,只是到了近代才出现了脱离音乐和歌唱的纯诗歌作品,但是,这些作品至少还是可以吟咏的,还保留着与音乐相近的某些韵律特征。因此,可以说,在各类艺术中,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它们是孪生姐妹。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意的情趣,在诗歌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韵律。正像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歌唱来表现一样,诗歌也只有在吟唱、朗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
在古诗词谱曲中如何协调好文学和音乐之间的对立统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乐曲是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真正体现唱歌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另一方面,旋律要尽量简单优美动听,让学生爱唱。因此,这要求曲作者在谱曲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诗词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和风格流派,以及其人生各阶段的文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倾向,在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风格的基础上进行谱曲,使诗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歌曲的旋律发展
1.音乐语言的审美性、简洁性
简洁是艺术性的第一个条件。由于古诗词歌识实验面对的是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小学生,是属于校园歌曲的范畴,而校园歌曲的音调应该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口语音调,要让校园里的师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因此要求旋律简洁优美,容易产生共鸣,让学生易唱、爱唱。
2.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多样性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怎样以不同的音响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的感觉之间有一种相互沟通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联觉”,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比如,当我们听到一个高音时我们在视觉上就会产生一种明亮、轻盈的体验,而听到一个低音时,我们就会有一种灰暗的感觉,同时低音也较容易与沉重的感受相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用生动多样的音乐语言,形象的再现出诗作所表达的种种情感。
3.音乐语言的民族化、个性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无论是江南柔美的“小调”还是西北高亢的“信天游”,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的艺术瑰宝。而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创造积累起来的文化精髓,是人民生活智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反映。这些民间音乐语汇诸如民歌、戏曲、曲艺、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和宗教音乐等都是中华母语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古诗词谱曲中的重要音乐素材之一。只有忠实于自己的民族、忠实于自己的生活、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才能写出让人感动、以至让世界感动的经典作品。此外,还可以根据诗词作者的地域方言语系的声调结合朗诵提炼出音乐旋律主题,这样会更具风韵和个性。
三、艺术形象的完整统一
我国的诗词是中华民族汉字文学的最高形式,其一切特点都溯源于汉语的特色,即具有“四声”这一特质,而四声又各有阴阳清浊之分。经过文学大师们长期的的运用实践,使得汉文的声韵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诗词韵文的格律。
特别是词调的格律——各种曲牌其音调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一字不能随意增减,因为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 (《艺概》清.刘熙载),它是歌唱文学,按谱制词,所以叫“填词”。因此当时的文人们有时为了套合某一词牌寻声按拍,只好委词求声,有时甚至不惜改动歌辞的句意以协音律。当然,这是在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时代局限,基于此,我们在酝酿旋律的时候要把握好全词的情感基调和意境——是喜乐还是哀怒,是婉约还是豪放,而不能太局限于某一字句。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柯.勒(德)认为,艺术其本身是作为一种结构来感染人们的,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结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整体,要完形,不要分离,也不是部分相加。因此,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就应该在准确把握诗词意象的前提下追求艺术形象的统一完整,找出适合于某一具体作品的音乐语言,而不能笼统的被固定的词牌所局限。
四、作品的表现和实践
实践证明“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记忆本是艰苦的,但这一“唱”,就好比给古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古诗词搭上了音乐的快车,让学生享受到车船的便利,使原来辛苦的学习变得轻松,同时获得文学和音乐双重的审美愉悦。学校通过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的综合以及全校性的古诗新韵演唱比赛、古诗新韵结题汇报演出,结合朗诵、编曲、演奏、歌唱、舞蹈、制作道具、舞美设计等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审美效果。使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艺术发展和创新,更深层次更感性的领悟古文化精髓,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能力培养。
对于“古诗新唱实验”,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这一实验价值不仅为语文教学改革,而且为实施艺术教学新课标找到了一条新路,有效推动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将用歌唱将中国古代文化瑰宝长留心间。
参考文献:
[1]刘锡山.《艺术概论与鉴赏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方智诺.《歌曲分析与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瑞庆.《歌曲创作探索》[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王次火召.《 音乐美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高为杰.《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