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蕊 1李灿梅 1周应龙 2代瑶
1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 650304
2延安医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利用网络的多元化、共享性等优势,建构集理论教学、心理咨询服务、实践活动、心理危机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工作效率,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化解学生的心理风险,确保校园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互联网+;“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
一、开展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研究的必要性
(一)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从生活到学习,从认知到行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以网络信息化为契机,依托网络建立全新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新工作格局。
(二)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为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教育主体出现了“崩塌”趋势。教育主体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传统的“教”与“被教”关系已不再明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必然要依靠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元的互联网技术改革教学和考核方式。
(三)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可以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在教学上借鉴先进教学理论,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让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土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教育形式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将全世界的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中心,解决当前受众面小、单一、固定的教育困局。
二、互联网+新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网络心理教育属于现代心理教育的范畴,它利用网络的优势,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整合了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互联网一方面运用学生手上已有的工具如电脑、手机,切实运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信息传播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另一方面整合各个名校的公开课资源,运用慕课,微课、智慧云教室等公共数字资源,形成较为新颖、便捷的教学平台。
(二)“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工作格局内涵
高校以网络信息化为契机,构建集理论教学、心理咨询服务、实践活动、心理危机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改革,宣传知识,提供咨询服务,进行活动引导等服务,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让学生形成自助、互助的良性循环。
三、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课程线上线下融合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在互联网背景下加深对教师知识体系的培训和训练。依托互联网的特点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微课、慕课等精品网课,学生可以随时和教师进行线上交流和沟通。
(二)线上咨询和面谈相结合
网络的隐秘性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暴露自己更彻底,减少阻抗的产生。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增加心理咨询的途径,建立心理健康中心网络主页、虚拟人像、QQ、微信、视频等咨询途径。负责咨询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社交软件来及时的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可以通过留言、私信等方式给予他帮助,对于一些问题严重的同学建议进行线下面对面的会谈。
(三)线上线下结合,利用VR技术,加深实践活动的体验感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引导缺一不可。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电台、论坛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各类活动。进行实践活动时要加深硬件设施与网络的衔接,可以设计一些情景通过VR技术让学生进行情景体验,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在线参与和多元交互,在整个过程学生既是活动的主体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既是自身学习的创新者和受益者,又是他人学习的参照者和助力者,在整个活动体系中,学生可以从中启迪思维视角,优化心理品质。
(四)建立数据中心,完善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利用心理测评系统对新生心理普查实现全覆盖,并在大二、大三阶段实施复测,不断更新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形成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信息中心反馈的信息,对心理变化较大的学生开展团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定期查看、接收二级学院上报的学生心理动态,及时排查和跟踪心理预警对象,指导学院开展预防和干预工作。配齐建强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定期开展网络学习培训和督导培训。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当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1,(5):27-30.
[2]肖潇.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赏、心理主探[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6,31(6):105-107.
[3]陈娜.“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v.21;No.106(06):37-41.
[4]周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0].教育与职业,2014(6):135-36.
基金项目:2020年校级科研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路径探析》,立项编号2020XJ-10;2020年教学改革项目《社会工作视角下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机制研究》,立项编号2020J0924.
作者简介:
作者:代蕊,出生年月:1992年5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云南曲靖市,毕业院校:大理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学历:本科,工作单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青少年咨询,省份: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邮编:650304。
作者:李灿梅,出生年月:1988-9,性别;女,民族:白族,籍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毕业院校:合肥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学历:本科,工
作单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咨询,省份: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邮编:650304。
作者:代瑶,出生年月:1998年7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云南曲靖市,毕业院校:大理大学,毕业专业:护理学,学历:本科,工作单位:延安医院,研究方向;重症护理,省份: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00。
作者:周应龙,出生年月:1994年05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贵州盘州市,毕业院校:云南师范大学,毕业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历:研究生,工作单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省份: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邮编:6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