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伟
南京鲸轮制药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0
一、达浦生及其家世
达浦生,名凤轩,字浦生,经名奴尔·穆罕默德,回族,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1874(清朝同治十三年)年农历四月初十出生于南京市六合区南门外澄清坊。1965年6月21日于北京病逝。从清朝、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历史风云,是伊斯兰界著名人物。
达姓始祖姆巴勒沙是元代由波斯迁入中国的。因第三代出了一位战功显赫的武将,被元世祖(忽必烈)赐以蒙古名达布台,遂后代以达为姓,其三支分别定居于南京六合、江苏镇江及安徽寿县。六合一支为阿訇(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世家,至浦生阿訇已是第七代了。
二、达浦生一生的主要贡献
1积极兴办伊斯兰学校
1907年,应恩师王宽阿訇之邀协助其在京师(今北京)创办了牛街礼拜寺回文师范学堂并担任校长,首开我国现代伊斯兰学校创办之先河,后因故致办学不到两年即停办。
1912年,受甘肃提学使(相当于现在的分管科教文的副省长)马振武(回族)先生的邀请,任甘肃省回民劝学所所长兼省视学(即一省的教育督导),持续六年实践以推动西北回民教育。他生前在回忆录中写道:整整六年,我在风沙和冰雪中走遍了陇东、陇西、陇南和宁夏、青海等数十处,到处演讲教育的重要,提倡成立回民小学。他自己在甘肃兰州创办了南关回民小学(后改为清华小学)。
1921年至1928年,遍游南洋各埠,对伊斯兰教育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学习。这次出国考察更加坚定了他办教育的信念,也为他日后出国宣传抗日奠定了社会基础。
1928年,与哈德成阿訇等创建了“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并被推为校长。1929年与伍特公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回教公会”,宗旨:为造就阿訇以发扬回教正义;广设回民学校及职业教育,以提高回民群众之文化水平及生活水平等。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被迫停办。至此,该校共培养了4届六十余名毕业生,造就了马坚等一批伊斯兰人才。1939年亲自选定在甘肃原平凉火柴厂旧址复校,并改其名为“私立平凉陇东师范学校”(1941年又改称“国立陇东师范学校”)且亲自担任校长,延请名人任教,还特意到八路军办事处聘请政治教员,同样造就了一批有爱国思想、民族意识和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回族人才,解放后国立陇东师范学校改为平凉二中。
2“抗战必生,不抗战必死”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积极筹建了浙江路回教难民所和太仓路回教难民收容所,克服种种困难,为教胞筹募粮食、衣被及生活必需品,同时还在回民中广泛推销认购“救国公债”。
从国外的一些朋友那里得知,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初就派人前往中近东各伊斯兰国家活动,以期达到涣散中国穆斯林的抗日斗志,破坏中国同各国穆斯林友谊的目的。而国民政府向伊斯兰国家宣传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却很不得力,致使许多国家不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真实情况,遂于1937年12月29日孤身一人前往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宣传中国正义的抗日战争,希望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与援助。
首到埃及,即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大力宣扬我国的抗战是为正义而抗战、为保国而自卫。受埃及国王法鲁克接见时,当被问及中国的抗战情形时,他说:“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一致,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咸存玉碎之心,不为瓦全之念,日本虽强,亦不能占我片土,制我民心,中国的回教徒也和非回教徒一样热爱祖国,抗御暴敌,不愿为日本人之奴隶,或直接持戈参战,或努力于后方工作,携手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法鲁克国王当即表示支持中国的抗战。
在天方(今沙特麦加)朝觐期间,和“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一起参加了“世界回教大会”。与会期间,揭发了日寇侵华的阴谋罪行,舌战了日本三浪人(指离开户籍地到外地或外国流浪的武士)。一起受到沙特国王的接见,向沙特国王介绍了日寇侵华的事实,希望沙特支持中国抗战,抵制日货。后利用3个月的时间撰写了《告全世界回教同胞书》,由中国留埃学生部翻译成阿文并发表于埃及《金字塔报》,引起埃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之后又分发给各伊斯兰教国家及宣传部门。
1938年6月赴印度,会见了后来被誉为巴基斯坦国父的穆罕默德·真纳并与之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后真纳也将《告全世界回教同胞书》翻译发表,并在印度穆民中募集资金,买成药品,送往中国。在印期间,他先后作了9次演讲,宣传我国抗日的发展形势,听众达 1万多人,获得了印度穆斯林的广泛支持。
在海外奔波了八个月之后,于1938年8月由印度加尔各答取道南洋群岛回到香港,而后国民党当局派专人把他从香港接到汉口,“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在汉口举行了盛大欢迎会。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分别于1938年8月8日和10月3日以《上海回教长达浦生欢迎会》与《达浦生先生访问记》之长文专题报导了他此次出访宣传抗日之成就及意义,后一文中说道:达先生深信,抗战必生,不抗战必死,惟有全民族团结起来血战,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警语。
3为振兴中国伊斯兰教全心全意地工作
1952年,以新中国代表的身份前往赫尔辛基参加了“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接着,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朝觐团团长,率团前往天方朝觐,因故只达巴基斯坦即中途返国。
1953年,参与发起筹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同年被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并担任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从1954年起,先后担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以及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被推为院长。同年又任第二届中国朝觐团团长,率团赴天方朝觐,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伊斯兰国家的普遍关注,并数次会见了沙特国王。之后,还顺访了埃及、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在印度新德里清真大寺的欢迎会上发表了演讲,并作为中国的大教长在该寺领拜,获得极大的荣誉。
1956年以82岁高龄,以周恩来总理顾问的身份,随前往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参加举世闻名的“亚非会议”。同年,作为中国印度尼西亚友好协会代表团团长,访问了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亲自接见了他。随后又去了埃及访问并得到纳赛尔总统的接见,离别时总统送给他一部有自己亲笔签名精装《古兰经》。后还曾以中叙(利亚)友好协会会长身份访问了大马士革。
无可争议,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帮助回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老人重病期间,曾作句自勉:“奔波一世一事竟无成,欣逢社会日新,始得为国为教略尽微忱,尝自愧”。
三、达浦生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著述
69岁时来到陕西宝鸡,潜心修订他的授课讲义——《伊斯兰教义》,由于客观原因后迁居甘肃张家川。半年之后,经甘肃天水返回陕西西安与家人团聚,并继续潜心修订《伊斯兰教义》。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仍竭尽全力补充修改《伊斯兰教义》。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间,利用闲暇时间,结合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对手稿反复进行了修调整和加工润色,直至1955年才正式成书,此即2003年正式出版的《伊斯兰六书》。这部著作被誉为“汇通中阿,润物无声”,全面、系统地阐述伊斯兰教义、教法、教理以及穆斯林个人功修的伊斯兰学术力作,是我国广大穆斯林阅读的一部重要汉语著作。
他的教育思想颇具科学性,提出:宗教与科学各有专长—宗教尚哲理,科学尚实用,两者实有相辅为用之功能,即宗教教育和科学教育应齐头并进。《六书》中指出“有学而无道德者,为人类中最恶之人。学问、道德兼全者,为人类中最善之人”,意思就是说道德教育也很重要。教育对象同样要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不能仅限于伊斯兰教信徒,他创办的广益小学招生实行“回汉同招”就是一个体现。
《六书》的卷四,从《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教义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中国穆斯林所处的文化环境,系统地阐述了伊斯兰教人道观的道德原则和具体内容,并将伊斯兰教的天道观与人道观结合起来,建构了既坚持伊斯兰教基本原则,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善”为核心,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教人道观。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经历培养了他强烈的反封建、求民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也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这种思想。
在他的眼中,伊斯兰教是“天人合德”、“信行合一”、“两世并重”、“表里同归”的宗教,其中心第一为信(阿语:伊玛尼)、第二为行(阿语:阿麦里)、第三为诚。
当今世界,毒品问题不容忽视。在《六书》中关于鸦片问题他有这样的叙述:余尝谓伊斯兰教律之禁令,表面观之,纯乎宗教教律,实际究之,无一不与国家政令相恰。试观我国政府,对鸦片之禁,三令五申,如有犯者处以极刑,由兹当信吾教教律无一不含济世利民之真谛,余尝言吾教教条,即是优民政令,遵者微特是教中真穆民,亦国家之良民也。
他还撰写了《振兴回教刍议》,《出国宣传经过》,《古兰经胜利篇要旨》,以及《回教的本质》等一系列文章。
四、达浦生与家乡六合
1894年离开家乡六合。1898年,掀起了著名的“百日维新”运动,在全国提倡废科举,设学校,改“书院”为大学堂,普及开设中、小学教育,面对这一情况,时年24岁的他不能坐视回民教育落后下去,乃产生了回民教育必须改革的思想。
于1899年毅然决然返回故乡,任清真寺“伊玛目”(负责带领穆斯林群众礼拜及掌管教坊内的伊斯兰法律和教规),以讲“窝尔滋”(伊斯兰教宣教的一种方式)等形式竭力宣传呼吁创办新式回民教育。他的“窝尔滋”被人评价为“能紧密联系现实,语言生动形象”。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广益小学得以创立,几经波折,至今仍在招生。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创办广益小学,……我辛勤地办了6 年,也许被广益小学的成绩所感动,回民对这所学校,很是出力拥护,一直到现在,这所学校仍然存在着,这是我初入社会的第一件事业。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耐心说服顽固的守旧分子,不顾一切的勇于任事而没有被斥为反教门,真是多么不容易啊!”
2002年,位于滁河南岸南门清真寺院内六合区达浦生纪念馆对外开放,已先后接待多批次海内外学者、专家及在校大、中、小学的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该馆系统地介绍了达浦生严谨治学锲而不舍、改革教育桃李满园、抗日救国功垂千秋、爱教传教鞠躬尽瘁的光辉事迹并于2006年8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纵观达老的一生,在反帝爱国斗争——抗日战争、新中国的建设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内地回族穆斯林中享有盛名的四大阿訇之一。
他毕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伊斯兰教,开启了它的历史新纪元。大力兴办伊斯兰学校,为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总之,他是值得世人怀念和褒扬的。他不仅是中国伊斯兰界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六合人的骄傲。
参考文献
[1]达浦生—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DB/OL]. http://zh.wikipedia.org/zh-tw/达浦生,2012-3-23/2012-4-27.
[2]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3]达杰 .达浦生阿訇传略[J].中国穆斯林, 1984,(1):18-26.
[4]达浦生.伊斯兰六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5]季芳桐,白莉.论达浦生与刘智—以<伊斯兰六书>与<天方典礼>为观察点[J].世界宗教研究,2011,(4):125-132.
[6]李晓龙.中国现代伊斯兰学者达浦生<伊斯兰六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尔斯玛仪.汇通中阿 润物无声—读<伊斯兰六书>[J].中国宗教,2004,(2):64-65.
[8]敬军.采撷文明,探寻信仰之路—读<伊斯兰六书>有感[J].中国穆斯林,2004,(4):48-50.
[9]王豪斌.民国时期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以达浦生为代表的回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吴建华.中国现代伊斯兰教育实践家达浦生教育思想初探[J].中国穆斯林,2006,(4):47-50.
[11]马多勇,米寿江.试论达浦生的伊斯兰教人道观[J].宁夏社会科学,2005,(2):74-77.
[12]达慧中.尽己之力寻求伊斯兰世界的支持—抗战时期中国回族的国民外交活动[N].中国民族报,2010-8-31(7).
[13]海默.伊斯兰人怎么看吸毒[E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 es/gsbh/article_2011103147884.html,2011-10-31/2012-5-4.
[14]白莉.达浦生与六合广益小学[J].学海,2002,(4):143-146.
[15]都市文化报.达浦生纪念馆被国家宗教局命名为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EB/OL].http://www.lhdaj.gov.cn/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1176,2011-7-4/2012-5-4.
[16]人民政协报.达浦生纪念馆[EB/OL].http://www.rmzxb.com.cn/zxtz/mzzj/t20061219_111371.htm,2006-12-19/2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