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力
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绵阳 621023
摘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开学时间延迟,为了确保高校学生正常学习,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教师离校不离教,学生停课不停学”等措施,各校积极实施在线教学工作。文章从三个层次描绘了“完全线上”信息化教学建设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实践中创新举措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数据驱动;课程生态;远程实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开学时间延迟,为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学院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在线教学主要借助信息化工具实施,当前多数高校引进了第三方信息化教学平台,如超星、雨课堂等,教师能够在传统线下教学过程中加入信息化元素,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调研发现,多数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工具,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习和考核流程,有效地辅助了教学活动。也有部分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通过翻转课堂、SPOC混合课堂让信息化教学成为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全球新冠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线下教学能否开展具有不确定性,且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有聚集性风险,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是最好的选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开展过纯线上教学的高校教师来说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其中的一员,笔者曾开发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使用过多个第三方平台,本次率先投入到“完全线上”[1]教学的探索中,结合6个班的教学实践,依据信息化技术发挥的价值,将“完全线上”信息化教学建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传统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替换升级,通过计算机辅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帮助学生和教师提高效率,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一层次的应用有以下特点:1、与传统教学场景保持一致,容易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2、通过软件预设功能操作,学习曲线平缓,上手快。3、使用即收获,效果立竿见影,心理上能激励使用者不断追求此类应用。大多数教师在这个层次的信息化应用都做得不错,有力服务了教学。第一层次信息化常见应用场景与传统教学行为对比如表1所示:
.png)
表1 传统教学行为与信息化教学行为对比
第二层次,从主观评价、结果评价走向客观评价、精细化过程评价,通过信息化工具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加以搜集、存储、筛选、分析、挖掘,预测,帮助教师快速做出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这一层次的信息化应用有以下特点:1、将传统教学理念提升到新的境界,是信息化教学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和面临的新机遇。2、数据来源广。除线上数据外,未来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有更多的数据产生。如某校已实现通过人脸识别对学生上课专注力进行数据量化。3、当涉及数据筛选、整合等数据处理知识时;当涉及数据分析、预测等统计学知识时;当涉及通用平台工具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时,需要教师具备复合学科知识。
第二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对多数老师来说具有挑战性,需要通过培训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首当其冲是要更新理念,通过典型案例和既往成果把数据驱动、数据决策的价值和魅力展示给大家,改变观念引起重视。其次,组织教研室做好对原始数据的收集计划,包括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别、数据格式、收集数据所使用的标准化流程,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合理性。最后,针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数据整合、挖掘环节,可组织专人为不同类别的科目拟定不同的模型,设定模型原始数据输入接口,快速汇总、计算、预测结果,为信息化数据应用扫清障碍。
第三层次,解放思想,从战术创新走向战略创新,通过教学信息化革命摆脱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打造全时空课程生态。课程生态建设基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强调资源准备,课程生态建设强调资源实施保障。尝试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对于理实一体课程和实训课程,疫情期间是否能够开展在线实训教学?准备好的实训器材、实训计划书、实训指导书等课程资源是否能够得以使用?在正常时期,是否能够满足有更多实训需求的学生在课外享有弹性学习时间的机会?是否能够不断优化使得实训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特殊昂贵实训资源是否能够共享给没有条件建设的学校使用?是否能够让教育公平性和普适性得以更充分体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不断构建和完善课程生态。
课程生态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资源在全时空背景下的实施方案建设。比如借助虚拟仿真[2]、远程机械手、VR、5G等技术构建远程实训。2、基于技能考试的在线考核方案建设。制定与职业能力考核目标一致的考核办法,避免平时强调技能训练,考试强调理论笔试的两张皮现象。技能大赛、1+X证书技能考试都是技能考核非常好的示范,课程考核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3、政策建设。制定在线学习成果考核认定办法,实现线上线下学分置换。根据课程需要,对满足条件的课程可常态化开展同步课堂在线教学,同时服务校内和校外学生。
笔者在疫情期间积极开展在线课程生态建设,特别在实训环节进行了创新,为实训任务拟定了电脑+平板+手机多终端操作的实训方案,同时制定了远程提交作品,审查作品的策略,确保人人在家都能无障碍完成实训任务,接受实训考核。
理论课、实训课全线上教学给予了课程新的生命力,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慕课平台上向公众开放后,全天24小时均有学生学习活动,课程访问量超过40万次,课程资源利用率高,有效服务了学习者。
综上所述,信息化革命给予现代教学太多的想象力和可能性,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人都受益良多。下一步笔者将立足于本学期获得的经验和成果,继续开展课程生态建设,探索远程实训,把信息化技术在纯软件类课程中的应用扩大到需要特殊硬件支持的课程上,实现无论何时何地即可学即可做,学做一体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马骁飞, 马亚鲁, 田昀,等. 疫情背景下“完全线上”远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大学化学, 2020. 30页
[2] 刘亚丰, 余龙江, 卢群伟,等.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8, 16(02):199-202. 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