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会科学处 河南郑州450046 )
摘要:面对来华留学生事业朝气蓬勃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做好提质增效,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水平也被大家逐渐重视起来。本文从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汉语的特征等角度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求为切实提高国际生汉语水平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文化差异,对外汉语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绵延5000余年而未曾间断,先秦文化的神秘,春秋战国的瑰丽,秦皇汉武的威仪,唐宋元明的辉煌,无不将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装点的熠熠生辉。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面对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中央,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日益显现出来,吸引着大批国际学生到中国进行语言课程学习或是本硕博学历的深造。汉语作为广大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以及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在来华留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2018年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对各类型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语言能力作出明确规范,规范了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基本准绳,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指引了明确方向,为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的提质增效提供保障。
一、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汉语的“母语环境”运用问题。
在语言学习中,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相信 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语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达到更高的水平,习得更地道的表达,但是其实不然。首先,来华留学生群体依然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韩国、巴基斯坦、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学生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大多是通过中介机构或亲友介绍来到中国,在国内也很容易与本国同胞或者同批抵达的留学生形成集体。第二,来华留学生在入学之初有中上等英文水平,在国内高校进行交流不是问题,再加上大多国内的同学与留学生交流倾向于锻炼自己的英文水平,所以英文和来华留学生本国母语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语言。而母语环境要发挥作用是要学习者在该环境下有且只有一种语言可以使用进行沟通,所以以上两个条件限制了来华留学生在汉语环境下的语言学习,对于他们汉语知识的积累形成了消磨,打破了语言学习中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使国际生在生活环境中逐渐不再需要依赖中文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忽视了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深入学习,进而更是对汉语学习产生畏难思想,仅仅将个人学业重心放在专业课上,忽略了其他。
2.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学习障碍问题。
中国作为亚洲地区体量巨大的留学生目的地国家,来华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国籍、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语言的运用和产生与本国的经济基础、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国际学生迥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地域生活习惯给他们理解汉语、运用汉语带来了困难。在来华学习之前他们经历了不同文化或者宗教背景的基础教育,再加之我国法律法规以及地方和高校的政策对宗教活动、境外留学生活动的一些要求,容易导致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和交流上产生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去积极适应生活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国内高校的汉语课程一般只开设在第一年或者前三至四个学期,这对国际生的汉语学习带来了极大不便,有些同学可能第一学期迷茫,第二学期开窍,第三学期入门之后就匆匆结束了自己的汉语课程。
3.国内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的课程主要由汉语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如上所说,汉语课程主要集中在他们在校学习的前两个或前三个学期,专业课往往会贯穿他们在校学习始终。当下国内高校对国际生的汉语和专业授课还很难做到全英覆盖,而对于国际生入门级别的汉语水平更是难以做到中英文平稳过渡,这给教学带来一个矛盾:英文授课比例太大对国际生的汉语水平没有帮助,也限制了师资力量的分配;汉语授课比例太大则难以让国际生听懂、学会,而且仅仅通过两到三个学期的汉语学习很难达到能熟练听懂专业课的水准。再加上一些专业课教师存在口音等问题,都会影响汉语课与专业课的配合。很多汉语教师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对国际生进行的汉语课教学不仅仅是普及传播的功能,还有考级和应用水平的硬性要求,对教育教学的效果有着标准限定。
4.根据汉语特点进行汉语词汇、语法、思维教学的问题。
汉语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外国语系的一门专业性、独特性较强的语言,面对大批欧洲、美洲等西方国家,以及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西亚、北亚、西北亚地区的留学生,汉语的表达方式、句子结构、词语组成等诸多方面和他们的表达方式有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和西方语系的差异导致国际生对汉语句式的表达始终难以掌握,对口语化、日常化的表达更是常常一知半解。更多的汉语培训和教学都侧重于像英语学习一样的词汇教学、句子教学、语法教学,但是汉语很难像英语一样通过语法、句式和词汇的简单学习实现基础阅读和日常交流,它需要学生对日常熟语的使用,语音语境的了解,词意的变化,甚至是历史典故都比较熟悉,才能保证熟练运用。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改进的思考
面对上面的一些问题与现状,我们在低头吸引国际生来华学习的同时也要更多的抬头看路,寻找一条更便捷、更高效、更有利于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道路。
1.避免粗放式“一刀切”的教学规划,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
从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设计层面上来说,应当避免对于汉语教学的“一刀切”规划,首先可以避免将汉语教学严格限制在某个学期或者某几个学期,比如对于半年制一些招生的学校来说,学生在学习完本学期的课程后如果觉得自己的阅读或者写作方面还有欠缺,不足以进行下个阶段的学习,可以选择在下个学期再进行一次该课程在本学期的学习。对于学年制招生的学校来说,可以让学生在修完一年的汉语课后选择按照自己的课表继续修习汉语课,去从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简单的通过结课考试就完成了汉语课程的学习。对于需要开设更高级别汉语课的国际生,要切实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汉语教学的基础层面大同小异,但是在拔高和优质化的阶段就需要深耕细作,守正创新。
2.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学习。
来华留学生事业是一项朝气蓬勃的事业,有很多新动态、新发展、新格局和新要求。这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都要有很强的政策敏感度,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有积极主动创新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对于汉语教学工作也不例外。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保持良好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本职工作,同时我们也应该始终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现代突破和国家时政要闻的了解,因为我们既是汉语言的教育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讲述者。
3.针对汉语特点精准施策改良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
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应该不同于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培训。首先不能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如前文所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既不足以使学生的水平达到要求,也浪费了国际生在国内学习的汉语言环境,应该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类实践活动,利用课堂学习的难点作为突破口,结合日常汉语实践进行重点突破。第二是将实践类汉语教学内容加入学年的期末成绩考核,运用切实有效的考核标准进行打分,不能一味的用参与时长、完成作业等量化标准考核,要注重实际效果。
4.规范学生日常管理,“管”“教”结合。
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要充分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和学术诚信度;另一方面,学生会通过他们认为方便且可行的渠道去倾诉自己的课业需求和个体学习感受,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人员具体耐心的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既能帮助我们修正培养方案中的不足之处,也能使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和实用。
参考文献:
[1]蒋冰清,杨柳.“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四融合”模式探索[J].理论观察,2020(08):158-160
[2]杜媛.“一带一路”背景下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6):76-77
[3]袁沁.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分析[J].侨园,2020(03):93
作者简介:马晓杰(1990-5),男,江苏南京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