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斌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南九年制学校 723300
摘要:素质教育的日渐进步与发展使得学习成绩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关注点,教学目的也从传统的唯成绩论高低逐渐向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并重的方向转变,我们要打造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心理、德育等方面也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对学生全面关注,不能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因此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策略也应是初中老师注重的教学方面之一。在学习压力不断加重的今天,如何调整心理状况也成为当代初中生的一大难题。师生双方都应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与思考,为人师也更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开解。就这一话题,探索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学策略,并落实贯彻到教育生涯中。
一、当前初中生普遍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
(一)学校环境
一旦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在校时间会大大加长,加上学业压力的加重,这些条件的转变也有可能成为学生心理发生变化的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课余时间越来越少,对成绩进步的追求、同学之间的竞争、教师的鼓励与刺激,都有可能成为引起心理状况发生变化的因素。且因教学改革对心理健康这方面关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心理方面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例如叛逆心理引起的打架斗殴,因学习成绩不佳产生的自卑自闭心理等[1]。因此,教师要积极解决学生可能在校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要让这些问题影响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家庭环境
除学校环境的影响外,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大因素。家长对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家庭氛围,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度,是否存在隔代抚养等问题都会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家长是否因学习成绩过度批评学生,家庭状况是否和睦,是否存在离异、家暴等问题,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是否关注等都是学生心理未来能否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一个阳光充足、雨露丰沛、土壤肥沃的环境,又怎能要求幼苗茁壮成长。负面的家庭环境将引起诸多消极的心理问题,因此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是众位家长应做出的努力。
(三)学生个人因素
在初中教育这三年,正好是学生心智飞速发展的阶段,又恰逢青春期,学生的思维,身体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初中生在这个时期本就有精力旺盛、感情充沛的特点,自身情绪的敏感多变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学校、家长是否会对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积极的示范与引导,在保护学生脆弱、敏感心理的同时,有效开导学生正确面对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使其对这种变化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也会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二、新时期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策略研究
(一)建立完善的心理教学模式
在新教改环境下,教师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倾注更多关注。校方也将提高对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认识,做好心理健康教学的准备,加强对教师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储备的强化,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应对青春期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出充足、完善的研究与探讨。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将心理健康教学策略落实融入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积极引导初中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使知、情、意、行四方面和谐发展。班主任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心理状态,定期组织班会课,可以利用播放纪录片、小组讨论、结对互助的方式进行心理问题的梳理与学习压力的释放。
注意学生学习节奏的合理安排,让学生适当放松,安排合理的体育活动,使学习生活劳逸结合,张弛有度[2]。
教师间也可针对各种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注意在保护学生隐私的条件下适度交流,分析问题成因,做到有备无患,及时疏导,防患未然,针对有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提前解决或改正。
(二)家长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都说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更加深远长久。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家庭氛围都可能是决定学生心理状况的因素之一。只有家长采取正确、端正、适度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才能将学生引导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家长也应进行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了解学习,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正确应对“代沟”给家长学生双方带来的不便,用沟通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除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专题讲座,教授学生如何直面自身心理问题,如何自我调节,如何寻求家长老师同学帮助;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记录,心理疏导与定期回访相结合,避免心理问题的复发;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同学互帮互助项目,针对部分难以沟通的同学,使其在与同龄人的沟通交流中,渐渐打开心房,通学生间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转移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压力,为专家的治疗打下基础[3]。
总结语:
综上,在初中生处于生理心理高速发展变化的阶段,作为教师,我们更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帮助学生纾解压力,解决问题,对学生今后建立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状态,学生精神世界的建立,对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需求都起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陈潇.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政策建议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6.
[2]刘丹.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
[3]付越.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现状、关系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