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
石家庄市长安区金柳林外国语学校 050000
摘要:小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例如部编版六年级收录的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其京味十足的语言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的热爱。其中,对联作为春节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本文首先介绍对联的基础知识,即对联又称楹联,对联知识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影响范围极广,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对联的历史渊源:起源于桃符,产生于五代、发展于宋明、全盛于清、创新于现当代。对联的种类:春联、交际联等。对联创作方面的:主要是对联的格律,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衬、平仄相和。
关键字:小学高年级;对联;传统文化教学
引言:
台湾陈达罗先生说:“优美的联对,不仅可以赏心悦目,怡情美性,而且可以激扬正气,端正风俗。但其所使用的句子、词义必须完善而贴切,对仗必须工稳而新颖,描述必须生动而共鸣,音韵必须协调而铿锵。”[ 《对联》新八卷十二号,2002年第12期]对联是古已有之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联有了自己的发展历程。但是小学生对对联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甚低,有人甚至不知道上联应贴在门的左面还是右面,因此有必要对学生拓展对联等传统文化知识。
1对联基本知识
部编版六年级收录的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其京味十足的语言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的热爱。其中,对联作为春节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可适当拓展:
对联又称楹联,对联知识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影响范围极广,对联起源于我国周代的桃符,桃符是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民俗事物。即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图像或者写上他们的名字以保佑一家人平安。随着语言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原来的桃符发展成了两句对偶的句子。史料上记载的最早的一副对联出现于五代,《宋史·蜀世家》载:“孟昶命学士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任喜民.《详说对联》[M].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 第7页.]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可以避开一些专业性强的知识,加以趣味性,让学生能更好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为佳:对联大体上分为八大类即可,即春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行业联、名胜古迹联、杂联。
(1)春联,指多用于中秋、春节等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的对联。这是众多对联中最具人气的一类,每到过年,人们都会撕去旧联,贴上新对联,以取除旧迎新之意。常见的春联有:为春节写的对联,如“一元复始 万象革新”、“土能生百福 地可纳千祥”、“千红万紫迎新岁 水绿山青自太岁” 等;为元宵节写的对联,如“火树光腾城不夜 银花焰吐景长春”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里明”等。
(2)喜联即有婚娶、寿宴、升迁等重大人生喜事时创作的对联,此处的“喜”不再局限于婚嫁这一类。主要有:传统婚联“璧合珠帘,眉齐梁案 兰芬桂馥,膝绕荀庭”,现代婚联有“相敬如宾客莫道妇随夫唱 情深若战友休言男尊女卑”,时代不同,各有千秋;寿联有“数百岁之桑绵,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寿联一般不会直接说出寿星的年龄,而是用明喻或暗喻指出。还有自己为自己作寿联的,著名的是郑板桥六十大寿时为自己所作寿联:“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这副寿联荡气回肠,读来让人震撼无比,佩服郑老的浩瀚之气及其率真品性。一般地,自己为自己作的寿联都是研究其人的最好资料,它们直接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心性。
(3)挽联指为去世之人所作之联,表达对其思念之情或者是记述其事迹,评述其人品等。如1996年8月,中国楹联学会老会长魏传统将军逝世,李文郑所作“是革命家,是诗词家,是书法家,又不讳称楹联家,大业初成,天上英魂聊可慰 为爱好者,为支持者,为参与者,且主动作擎旗者,斯人忽去,中原后学尽含悲”。
(4)交际联,顾名思义指交际应答之作,好友之间、同事之间等相互赠与之联。如黄庭坚与苏轼即景联句:“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5)堂联指布置、美化书房卧室等室内环境的对联。“临喜临怒见涵养,群行群止见品格;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等。
(6)行业联指专用于描写某种行业的对联,贴于门面等处亦可起到指示甚至广告的作用。如当铺“白镪赠人还赠我 青蚨飞去复飞来”,碑帖店“参天有势松何建 肖物能工石亦妍”又如农村客栈“风雨送劳人特为筑室道旁聊避劳人风雨 光阴如客快去作羹厨下莫延过客光阴”,都简单明了的指出该店是做什么的。
(7)名胜古迹联多是描述名人名事或名山名水之作。有名的如武昌黄鹤楼的“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尽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飘渺、鹤影翩跹”。不仅可以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可以让读者了解名山大川、文学大家的过人之处从而心向往之。
(8)杂联包括巧趣联、灯联等具有调节气氛作用的对联。如砚联“笔势染来虹气现;墨痕干处月轮开”。
可以看出,组成对联所用文字有多有少,少可少至一字皆无,如青年学生在中央大会堂追悼在1949年4月1日的游行中被打死的两名学生所作的对联“?,??,??? !,!!,!!!”。全联没有一个汉字,全部用标点组成,但其中所要表达的愤怒与震惊不言而喻。而多则可以多达1600多字。但无论字数多少,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达到对联创作的标准才能算是对联。
2对联创作标准
在学生对对联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可以简单的给学生一些创作标准,让学生尝试创作:首先是格律方面。大体可以分为:第一,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上联有多少字下联就必须对应有多少字;
第二,词性相同。指上下联对应词的词性相近,这是对仗最起码的要求。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分析得好:“属对练习是把词类、词组、声调、逻辑几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第三,修辞格。和语言学的深厚渊源使语言学的大部分修辞格组成了对联的修辞格。大体上可以分为:比喻,如“万方春浩荡 四海镜如澄”、比拟,如“风来花自笑 春至鸟能言”、借代、夸张、反语、衬托等。
第四是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础的,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例如言对与事对,言对指语言用字字数词性等方面都工整对应,注重文字技巧,事对注重事实的对偶,相对看轻用字。
结语:
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对仗的诗句,创作起来并不陌生。在传统授课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教学,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亦可以让课堂与传统文化结合,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 李文郑.《对联基础知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3] 余章瑞,余东东.《中华对联鉴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年.
[4]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