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里
陕西省凤翔县教学研究室 721400
摘 要:正所谓“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学生生活,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生活性是该课程的主要特征。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以此为指导,不断规范自身行为,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法治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道德 法治 探索与实践
社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泉,只有回归社会生活进行教学,才能使道德与法制课活力四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都值得认真审视和研究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涵义
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物、事件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是一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习实践的教学理念。可以理解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融入学生生活之中,从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只有贯穿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教育”。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即学生获取的课堂知识还仅停留在认知阶段,尚未达到实践层次,未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服务于生活。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偏离了教学的本质目的,隔断了德育课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教学效率。而生活化教学理念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有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面开展和逐步提升,使刻板、枯燥的德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增强了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严于律己,积极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以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形成自我习惯的约束与自我品质和修养的提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策略
1、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而高效的课堂导入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只使用浅显的语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于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阶段。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努力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信息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时,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两个视频,一个是学校科技节时自己拍摄的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创意作品的视频,另一个是自己拍摄的群众在路边小摊买菜时扫二维码,用手机支付菜钱的视频。并提问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创意作品与用手机扫码支付的好处有哪些,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纷纷回答问题,我也自然引入到创新改变生活的教学内容中。
如此,通过引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化内容导入新课知识,吸引了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促进其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2、把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和时事热点联系起来
时事热点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时事热点内容丰富新颖,学生对此往往兴趣浓厚,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例如在学习“做守法的公民”时,可以列举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正厉害时河南郑州发生的“毒王”事例。2020年3月11日,河南郑州市确诊患者郭伟鹏为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打破了河南和郑州连续多日无确诊案例的记录例。在群众都老实宅在家的时候,这个郭伟鹏3月1日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飞往阿联酋;3月2日又去了意大利米兰;3月7日又从阿布扎比飞回北京,从北京西站乘火车回郑州,7天一共跑了9个城市,坐了6趟飞机、2趟高铁,堪称是瘟疫时期的西游记!回国后,却刻意隐瞒境外旅居史,还天天到处乱跑,被他密切接触过的人就有24个。3月13日郑州市公安机关对郭伟鹏,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侦查。此案例是当时群众热议的典型事例,教师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对“法不可违”、“违法与犯罪”、“犯罪与刑罚”、“预防犯罪,杜绝不良行为”等内容的讨论。把教材知识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灵感,同时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合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德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晦涩乏味的理论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时,教师利用智能黑板播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广大党员和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新冠肺炎康复者积极主动捐献血浆,传递爱心等图片,再配以快闪《我的祖国》渲染气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4、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生活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开展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在学完“爱在家人间”一课后,给学生布置“给爸爸妈妈洗脚”的实践作业,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学完“让家更美好”一课后,给学生布置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的作业,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增强家庭责任意识。学完“服务社会”一课后,组织“义务植树”、“走进敬老院,关爱老年人”、到街头“清除小广告”、在十字路口“疏通交通、搀扶老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完“守望精神家园”一课后,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将生活化教学落实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使抽象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了课堂所学知识的意义所在,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也能因此充分发挥出来,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慧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分析》[J]. 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0期
[2]庄芸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