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创新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杨桂英 刘春兰
[导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其本质是指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素养的内涵、
        杨桂英  刘春兰
        寿光市上口镇第一初级中学  262732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其本质是指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素养的内涵、掌握法律常识的精髓、保持心理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树立健全人格、形成独特魅力、身心茁壮成长的终极目标。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形成人生观念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面对问题与困难、教导与劝解,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因尚未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极易造成影响终身发展的恶劣事件。鉴于初中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带领学生朝着正确方向迈进也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运而生,为满足新时期、新阶段的全新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研究重点。合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学成效,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相关课程内容,在摸索创新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以自身做起、从细节出发,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汲取新兴教学思想,将道德与法治理念渗透到工作中,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基于此,本文将以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科学地认识问题、追溯成因,并逐一给出具体的创新方法,期望以此为教育同仁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研究    
        一、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下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尚未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对其概念与内容一知半解,在学习生活中没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准则,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仅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忽视传授运用知识的能力,导致学生遇到问题时仍束手无策,更有甚者剥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理念的时间,带领学生展开其他学科地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采取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选择晦涩、不贴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效果差、成效低,学生在此过程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课堂教学成为应付式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屏障,而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较低、法律意识较差,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错误习惯。初中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任课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展开疏解,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学生不愿主动吐露心事,极易产生消极心理、负面情绪,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孤僻等。
        二、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为避免上述情况再次发生,需要任课教师及时做出转变,由思想延伸到行动,以提升道德素养、法律常识在课堂教学中感染学生,使学生深刻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关键作用。教师应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学习活动,借鉴先进课堂教学经验,汲取最新教育思想,始终将“学生为本、教育为根”这一理念铭记于心,致力于构建和谐有爱的师生关系,始终将构建高效、高质课堂作为前进方向,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应将主导权归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言传身教灌输道德理念与法律常识,避免学生始终抱着被迫、不情愿的学习态度,辅助学生收获良好的课堂体验。除此之外,学校管理层应将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等划入考核范畴,督促教师不断进步、完善不足,从而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理念、时代精神的高精尖教师队伍。
        (二)翻转课堂设计,借助多媒体吸引学生的眼球
         任课教师应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翻转课堂设计,使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成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合作能力也得到有效锻炼,其中教师应起到辅助者的作用,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第一时间答疑解惑。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来源于生活,任课教师可引领学生展开分析与研究,使学生根据具体内容提出不同问题,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筛选相关影音资料,以此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各个感官的震撼下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比如《网络改变世界》这一内容,基于初中学生普遍热衷于网上冲浪这一特点,教师可播放相关内容视频,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正确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从而合理、有序地上网。
        (三)构建桥梁消除隔阂,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应主动构建沟通桥梁,消除师生之间的屏障与隔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在课下指导时运用温和友善的态度,使学生如沐春风从而拉近师生之间心理距离,从而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概念与内涵,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牌,而积极有效的互动与交流,是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不竭动力,任课教师应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基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意识萌发状态中,教师需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快速度过青春叛逆期,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或生理上的问题,教师应在尊重、肯定的基础上为学生带来指导。
        (四)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上课体验
        多元化且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能在最大限度上提升教学成效,使学生收获多重、丰富的情感体验,任课教师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改进办法,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理念。借助各种类型的教学办法,促使学生从中收获不同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办法,比如在学习《我国国家机构》时,教师可将学生分组后赋予每个小组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小组成为各执法部门、行政部门、管理部门,通过带着角色展开自主学习与研究,学生对于我国国家机构的构成与权力、义务等内容,印象更加深刻与形象。任课教师也在班级内打造“庭审现场”,展开《生活需要法律》地学习,通过讲解案例带领学生在生活细节中寻找法律条例,通过在课堂中模拟审判现场,使学生明确“我国是法治社会”这一重点。
        (五)结合实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理解程度、掌握水平的捷径,任课教师应结合实事积极举办此类活动,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收获不一样的体验,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进课堂学习中,从而更加融洽地与家人、教师、同学相处。开展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得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最终成为新时期的全能型人才,长成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比如,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使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生命的力量、成长的声音,带领学生体会生命的韧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入《探问生命》这一板块的内容,结合教材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与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可在讲解《青春的心弦》时,可带领学生展开调查问卷活动,引导学生得出调研结果,使学生面对青春期不再彷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方法的第一要义是转变教学观念、摒弃落后陈旧的教学思想,任课教师在课堂中应采取多元化教学办法,在课堂外应注意言行举止,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文件精神,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课堂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为下一步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管善志.新课改模式下的研究——解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创新教学方法[J].中华少年,2020(17):74-75.
        [2]张国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少年,2019(36):126+136.
        [3]张建东.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创新[J].新课程(中学),2019(09):142-143.
        [4]王小丽.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9):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