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1刘春兰 2孙林友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刘春兰  2孙林友
        1寿光市上口镇第一初级中学  262732
        2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2627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从课堂导入、知识教学、课堂总结等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进行优化,精益求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在以往的初中教学中,提起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枯燥无聊、死记硬背,带着这样的认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也达不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初衷。基于此,教师应当及时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和改进,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关注初中生的特点和需求,并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出发,注重各个细节的优化。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等因素,以追求自我价值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驱动,体现核心素养培养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聚焦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的整合,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帮助学生融入社会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身边的见闻,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形式进行探究,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综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问题的针对性、选择性和趣味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形式,深入感知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关注时代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引入各种信息技术,确保学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增强其辨识不良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
        (三)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能
        如何将课堂知识有效地教给学生,是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深入钻研,优化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互动以及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和融合,在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真善美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者秉持“师者为大”的思想,不愿意与学生深入地沟通、交往,师生关系淡漠,“师道尊严”理念根深蒂固,忽略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枯燥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明显的文科课程属性,文科课程的学习对记忆力要求较高,这就使得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文科类课程的学习只需要死记硬背。这种错误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者的思想,因而很多教育者的教学过程仅仅只是对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的复述、对考试内容的反复强调,完全没有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增加或是减少。宝贵的课堂教育时间里,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板书或是多媒体课件中获得与课本完全一致的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课堂学习产生“无聊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大打折扣。


        (三)教学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者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很少会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有些教育者甚至认为多媒体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华而不实,会影响备课效率,进而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因而严重缺乏开放性与实用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却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地使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所掌握的知识只能用于考试,并无法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教学效果因而差强人意。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探索
        (一)将传统文化当作基础,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近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增强人文积淀,提高人文素养。道德与法治中将道德放在了首位,可见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是社会所需,也是所有人所重视的。翻阅教材的时候可以看到,道德与法治的案例中融入了不少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当作教学基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人文积淀也可以得到提高。
        比如,在教学《亲情之爱》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划分,《家的意味》主要呈现的是家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爱在家人间》主要讲的是亲情的展现方式,让学生感恩父母;《让家更美好》讲述的是家庭间的相处模式,凸显尊老爱幼和孝道这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传统文化,比如和亲情有关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等,因为这些古诗句与所要教学的亲情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将其当作切入点。在印证教材中理论的真实性的同时,让学生提炼出诗句中的中心思想,将孝道当作己任,但不能愚孝。教师可以找到合适的时机切入教材,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站在传统的角度上分析孝道,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白父母的不易,明白家的重要性,以及对家人心怀感恩。
        (二)将生活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的交往礼仪得到培养
        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教师若是脱离了生活实际去教学,夸大理论成分,难免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假大空”,这样即便不影响学生记忆知识,但是学生很难灵活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活与理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交往礼仪得到培养。
        比如,在教学《与规则同行——以礼待人》的时候,教师要明白课程内容主要讲的是礼貌与礼仪,它们是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常见的社交礼仪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文明礼貌行为,然后进行思考讨论,在课堂上发言,将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的行为进行总结,如邻里之间互相打招呼、与好友交往、问路时及时道谢等。这样一来,枯燥单一的知识与生活产生了联系,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细致的观察,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情境,让学生演绎正确的以礼待人,如使用文明用语,在遇到长辈的时候主动问好,在过马路的时候帮助老爷爷老奶奶……单纯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只有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明白以礼待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的角度看待知识,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三)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道德与法治的特点是理论性太强,而且注重个人思想的培养。情感教育可以有效中和课堂教学,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防止学生走上歪路的同时,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把握知识。
        结束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个更好地和有效地课堂教学。综上所述,处于蓬勃发展期的青少年,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及实现程度对其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是学生理解和接受正确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支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了解青少年的内心需求,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有利于他们发展和成长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一句话,只要我们道德與法治教师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那么道德与法治学科将在学生中越来越流行,课堂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单爱玲.浅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N].发展导报,2019-05-14(017).
        [2]沙建霞.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N].发展导报,2018-09-28(0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