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蔡志娟
[导读] :随着社会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逐渐开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蔡志娟
        福建武夷山市洋庄老区学校354301
        摘要:随着社会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逐渐开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为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实施中,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存在学生合作意识的缺乏、参与度不均衡、教师引导不到位等问题。本文将就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 问题 解决策略
        引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合作在学习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分组学习是合作最直接的表现。不同于传统的教师的“一言堂”方式,分组学习可以增加学习兴趣,是学生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的直接体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小组合作学习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老师在教学时注意引导,从而达成学习效果。
        一、目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缺乏主动与同伴合作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将课桌摆成几人一组的形式,然而由于当今社会小学生在家多是独生子,性格比较“独”,小组活动时很少能主动去与同伴合作。在分组学习时,对于同伴的发言不能静心倾听,同时也不懂得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意见。如此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就只是走形式,小组内每个学生还是独立在学习,而真正的交流与沟通很少有。而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欠缺将直接导致达不成合作学习的效果。
        2、学生的参与度差异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果只关注结果不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那么就会造成在小组中,只有少数认真学习,多数都在“打酱油”的状态。学习好的或者性格开朗的学生容易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频频发言,而学习相对差一些的会形成依赖心理,只是被动的参与,坐在小组里静听,甚至会直接开小差闲聊天。那么相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实际获得的知识少之又少,甚至不如独立学习的效果。
        3、教师缺少引导,难以达成合作学习效果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虽然都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但是仍存在大部分教师对其认知停留在表面层。只是单纯的在教学时把学生分组,拿出问题供学生讨论,但是对于问题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缺少研究。这样不仅是对学习资源的浪费,同样也会使教学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在小组学习后,由于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教师往往只停留在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上,而忽略了对每个学生的点评。同时也存在部分教师只注重评价小组内的表现,缺少小组之间相互的评价,这样无法引起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热情,也很难让小组间共享学习资源。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影响,同时基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很多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在分组时应合理分配组内成员,做到优+差组合的形式,然后通过“优带差、优帮差”的形式,一方面巩固优等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培养合作能力,一方面帮助差生习得学习内容,激发学习积极性;其次在组内讨论时,应引导小学生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意见,然后就问题本身进行讨论,过程中也可以逐步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引导组内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效果进行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这个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让每个学生了解其他人展示方法,从中学习,吸取知识。
        2、合理分组,落实个人责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合理的分组,将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参与度的均衡,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那么在分组前,就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从学生成绩、性格等多方面,深入了解,将学生分类。在建立小组时,需要每个小组内成员有差异,同时也要保证小组间水平的均衡。组内差异是为了实现优生带中生,中生带差生这样的一个团队合作,组间的水平一致是为了保证每个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建议小组后,同样需要合理分配小组内每个人的职责,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首先确立小组长,小组长不仅学习成绩要良好,而且要有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同时具有协调和组织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确立小组组长。其次可以由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推选副组长、记录员等。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把关,确保每个学生各尽其职,参与其中。确立人员后,需明确每个职位的职责,组长负责组织、管理以及协调小组合作中的问题,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活动中的实验过程,材料员负责管理小组活动中用到的材料,包括材料的领取归还等。最后需要老师对每个人的工作回收,进行有效评价。
        3、教师定位准确,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引导多元化评价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作为组织着,必须定位精准,合理有效的引导学生。首先教师要对小组内每个人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在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有效指导。在小组活动开展顺利时及时给予表扬,在小组有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在小组活动有偏离时,及时制止并引导。其次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要认真挑选。比如在学习圆锥知识时,对于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生并不能直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圆锥高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和讨论来认识这一知识点;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去记录一段视频中不同种类的汽车及出现的次数。最后就是小组活动结束后的评价环节。因为每个学生特点及岗位职责不同,且每组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教师有不同的评价,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这样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肯定学生的付出和成长,激发兴趣,当然也有助于后续学生合作习惯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合作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如今小学数学教学中,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所出现的问题,需要让老师正确去引导,同时选择合适的小组学习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及定位个人职责,通过捡来的完整的评价体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爽.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傅开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2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