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田丰
[导读] 学习语文知识固然不能脱离广泛的阅读,
        田丰
        什邡市七一城西学校 618400
        摘要:学习语文知识固然不能脱离广泛的阅读,新课程改革又在高度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并增加了语文教材阅读内容的教学容量。但学生阅读需要讲究正确的阅读方法,而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又是源自语文教师的阅读示范与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阅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以“语文教师—文本—学生”三者实施链接,开展课前选读、课中精读和课后博读阅读活动,转变教师阅读教学观念,革新阅读教学课堂,提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能力,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拓宽学生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
        一、形成链接阅读教学策略,体现“课前选读、课中精读和课后博读”原则
        (一)开放阅读资源,体现课前选读原则
        语文教材中安排的每一篇阅读课文,都是导引学生进入某一专题语文知识学习的“引子”,以这样的“引子”导引学生汲取更多的语文知识营养。这样,只要是属于健康文化范畴的文章,都可以视为可以向学生开放的阅读资源,并以阅读链接理念,将学生能够阅读的课外文本,纳入阅读的链接材料当中,交由学生,并根据学生阅读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如今,担纲阅读内容的载体不仅仅再是文字类资料,视频图像类和配乐音频类阅读内容载体比比皆是。因此,还要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性,他们喜欢用什么载体形式进行阅读,就让他们运用哪种载体方式进行阅读,只要能够学生进行课前选读即可。
        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灰雀》这篇课文以前,就要向学生布置课前选读任务,围绕“灰雀”这一主题,选读相对应的内容。为了明确学生课前选读内容方向,解决学生难以找到属于“灰雀”这一范畴阅读文本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课外寻求相对应的阅读文本,如《燕子》、《春燕》、《黑鱼母亲》或《勇敢的“胆小鬼”》等。当然,学生还可以选择阅读这些文本以外的类文内容。通过学生课前对类文内容的选读,将其链接到即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上,自会帮助学生丰富阅读量,丰富语言,接受文学熏陶,扩大知识视野。
        (二)立足教材文本,体现课中精读原则
        学习教材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具体引导学会阅读方法的重要教学载体,也是学生体会阅读快乐的“蓝本”。立足教材文本,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语文教师体现链接阅读观念,链接文本的精华内容,体现精读原则。这也就是说,它比选读要有难度,需要学生根据对教材文本通过精读而体会到的精读内容,再从其他文本中,找到类似于教材文本所表现的内容,进行阅读,以便学生将这一类内容的主题,进行多读,以便加深体会。当以后用到种类主题内容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的理解,尤其能帮助学生的写作,表达文章写作主题。
        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时,就需要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当学生做到了熟读以后,再过渡到精读。通过精读,找到教材文本中的精华内容。如“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和“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等,由此链接到以前曾经学过的《春天来了》这篇课文,看看那篇课文里对几种树花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此打开学生对“花儿”描写阅读的思路,提高阅读理解力。


        (三)节时高效,体现课后博读原则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体现两个“三链接”策略,即“课前选读”、“课中精读”、“课后博读”和“教师”、“文本”、“学生”链接阅读。前面谈到了“课前选读”和“课中精读”,到在课后,就要链接“课后博读”环节了。这是在说,学生阅读,仅仅有了前两个链接环节还不够,仍需要“课后博读”这个环节。尤其是语文教师每指导学生进行课中阅读时,还要尽可能节省一点时间,引导或指导学生根据课中阅读文本出现的精华主题内容,再从课外文本内容中,找到类似的文本,依然就同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更多的阅读,就像让这个主题都前来进行“集合”一样,看看每篇文本对同一个主题,都是怎么样的一个描写语言,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从中将一个主题读多、读熟、读懂或读烂,以体现一种博读,悟性其中的真谛,汲取更广泛的文学知识修养,学习语言描写技巧,体会蕴含的哲理。
        二、师生共读,语文链接阅读“三者链接”策略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一篇教材文本阅读时,可以向学生进行明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围绕教材阅读文本,在学习以前,进行与之相关的阅读,以体现语文链接阅读“三者链接”策略。
        (一)语文教师进行备课式阅读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在备课时进行阅读,既要阅读教材文本,弄懂文本作者、创作背景和表达的中心主旨,又要阅读同一题目而作者有不同的文本,像阅读张爱玲所写的《秋天的雨》,比较两篇文本不同之处,用以在指导学生当中,作为一种范本来比较,并可将张爱玲所写的《秋天的雨》,用多媒体方式播放给学生去听,也让学生对两篇文章做一下比较,以此打开学生理解秋天之雨的思路。
        (二)学生进行课前选读
        针对学生进行的课前选读,并非需要学生要选读那些文学大家或名家所写秋天之雨的文本,可以指导学生,从网上更多搜寻一些中小学所写秋天之雨的作文,并尽可能多读几篇,比较同学们的笔下,都是在表达对秋雨一种什么样的寄思,再链接即将要学习的教材文本内容,思考一下,如果自己要写秋天之雨的作文,又是应该从那个视角,去描写,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思或情感,需要告诉人们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就会链接到教师,也会链接到教材文本,并期待教师对这篇课文的阅读指导。
        (三)师生共同研读教材文本
        师生共读文本的载体教师教材文本,这就需要进行先行文本链接阅读,向学生说明,在上课以前,老师已经阅读的课文,也阅读了张爱玲所写的《秋天的雨》,然后简要说明教师阅读两篇文本的感受,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随后将焦点转向学生,重点叫出几名学生,让学生谈吐他们的阅读感受。最后,将落脚点,放在教材文本的阅读上。这样,先以外围阅读圈向教材文本阅读,也就容易使学生理解教材文本的内容了。
        结束语
        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需要体现两个“三链接”策略,即“课前选读”、“课中精读”、“课后博读”和“教师”、“文本”、“学生”链接阅读。
        
参考文献
[1]赖雪红.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J].新课程(中),2017(6).
[2]高丽萍,杨守祥.大语文视野下农村中小学链接式阅读方法探究[J].,2019(8).?
[3]徐贞毕.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探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