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汤凌云
[导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汤凌云  
        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444299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将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最终保证学生的语言构建能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
引言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压制,教与学方式比较传统、单向。在核心素养引领下,教师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学方式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对教与学方式进行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主动性,从而将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出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引领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核心素养引领下,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具体包括:(1)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传统教学理念在我国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育理念对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教师依然坚持成绩至上的理念,过于重视学生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多有忽视,导致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大偏差,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2)教学形式单一。推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各种新型教育教学形式逐渐被运用到各科教学中,为课堂提供更多的选择。但是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的情况不同,同一种教学形式需要教师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但是当前很多教师本身对新型教学形式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很难真正将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到课堂中,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3)忽视核心素养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十分关键,但是当前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习惯性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与学方式并没有转变,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语文教师,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教学效果的展现者也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完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求教师进行语文教材的深度挖掘,然后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考虑要全面,不仅要设定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章节重点难点的确立,在备课环节,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重难点的合理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式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例如,在学习一些文言文时,我们在教学前必须深入研读教材,要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性,还要考虑到高中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的现实基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在课堂上要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完成对难点的探究,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文言文的理解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


        (二)语言建构运用能力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语言建构运用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主要能力,所以为促进学生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切实开展生活化的阅读活动,他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促进自身在语言组织、表达、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一中,以《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都是以这样的阅读主题来实施,所以在实施生活化的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始终结合确定的单元阅读主题,再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引导学生从中在强化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写作实践环节,结合对本单元主题的阅读教学实践,促进学生语言建构运用能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中,收录了大量精美的篇章,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所以为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用美丽的双眼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创造更多的美,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中,有助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和精神世界的充实。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大量优美而又清新的语句,而且在描写景色时也较为生动形象,所以课文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荷塘月色的美景,来回忆和联想生活中的美景,并在情境品味和优秀语句鉴赏中,仿写一篇文章,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
        (四)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所谓逻辑思辨,也就是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找出问题的具体所在,并通过辩证得到正确答案。语文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没有数学这一学科强,但文字组合在一起后,不同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尤其是思维运转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容易曲解问题的意思,进而无法获得正确答案,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想要解决上述现象,老师就必须基于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进行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运转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我与地坛》这一课时,其中课后研习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这时有学生疑惑的问道:“为什么说史铁生进去地坛后就没离开过它,那就算史铁生没进去过,地坛也一直存在并不会消失啊?”老师明白,学生是出现了逻辑偏差,于是便举了个例子让学生理解:“就像说‘只要后天不下雨,就举办校运会’一样,难道没有举办校运会就一定会下雨吗一个道理,‘只要不下雨’属于非典型性必要条件,与课文作者所说‘进去地坛后’一样,不能当做逆否命题看待,这是一个真命题,要有这个必然条件才会出现后面的事情。”这样,学生就得以理解问题疑惑的所在,正确明白逻辑思辨的意义,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也能快速理清逻辑,快速找到答案,最终促进其思维发展,提升其逻辑思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素质教育环境下,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做好高中语文教与学方式转变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所以教师还需要真正认识到当前教与学模式中的问题,然后结合核心素养相关理念,做好教学改革和创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巧芝.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85-186.
[2]许廷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研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28-530.
[3]龙中勇.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153.
[4]柴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究[D].广州大学,2018.
[5]卢细芳.生活化语文理念下高中生写作素材的运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