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中处处盛开写作的“奇葩”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胡新林
[导读] 《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教学建议有这样几条:
        胡新林
        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三中学        山西省太原   030021
                                  
                                  (一)

        《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教学建议有这样几条: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三)重视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
        鉴于此,我将初中语文六册书中的《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课本中关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赤壁赋》等诗文学习完之后,突发奇想:何不让弟子们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谪人”的话题作文,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又能够实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既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基本素养,可谓一石而三鸟啊!
果然不出我所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
一君何伟、吴叙痒从流飘荡,柳宗元落魄永州,范仲淹处远忧民、欧阳修以乐言悲,闲耶?愁耶?悲耶?恸耶?忠臣无用武,使人怆然涕下。
柳子厚挥写一篇《小石潭记》……
范仲淹酝酿一纸《岳阳楼记》……
欧阳文忠记下一份《醉翁亭记》……
……
失落而怀民者,为天下英豪!
请君试看,远调者心怀天下,贬谪者愁似农民;失意者忧国忧家;伤感者与民共乐;宦者、吏者、文者、学者,此中有乐愁,问谁感悟得来?
                                                                                          -----王乐《怀民者说》

滚滚红尘,有多少往事渗入人的心灵,追求功名的心在官场中变成了尔虞我诈,争高軒邈的心在官场中变成了进谗献媚,但天公怜悯,流传下了段段出染缸而不浊的千古佳话……你们的身影,渐行渐远……
听说岳阳城百废俱兴;醉翁亭处,太守与民同乐;小石潭里,游鱼百许,似与游者相乐。却不知道,你们的愁肠,是否化作了相思泪?是否也在感慨: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苏艺伟-《也无风雨也无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小时候读到这句诗,总想去岭南大饱口福,后来才知道那时的岭南是一个十分荒凉的地方,苏轼也是因为贬官黄州后,再度南贬到了岭南。
那样的条件,那样的环境,还能有雅兴作诗,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苏轼旷达的人格魅力吧。
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子达观洒脱的人生写照。
无忧无惧,自在自得是苏子的心境;对社会和朝廷的嘲弄是他的精神;狂放、不羁、随性而生的潇洒,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
难怪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他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杨潇 《忆苏子》
        ……
        太多了,大多的作品让我目不暇接,爱不释手。真没想到,连一向爱好习作的我也自愧不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所以教师的确应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与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这样,就会在语文教学中处处盛开着写作的“奇葩”了。


        
                                  (二)

        《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教学建议中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重视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
        鉴于此,我在教读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讲析完课文的全部内容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形方孔钱,让学生拟写对联,下面是部分学生的习作:
        1.等待,春又春又来,盼铜钱如真爱相约,多少黑夜挣扎(上联)
   憎恨,秋回秋又往,厌恶人似仇恨互碰,几何白天难过(下联)
2.小市民,为了面子图虚荣,小算盘,精打细算真念财(上联)
   大人物,想到地位说大话,大秘密,抢头狂逃假真情(下联)
3.桃花源陶渊明尚无斗酒之薄金,如此窘状,唯需九方兄是也!(上联)
   和州城刘梦得一有陋室之雅趣,这般境界,怎一个钱字了得?(下联)
4.十年思盼同根,好比摇钱树(上联)
   一天怨恨亲人,酷似大冤家(下联)
5.腰缠万贯,远隔千里令人念(上联)
   不名一钱,近在咫尺亲者厌(下联)
6.悲凉,情难留,远隔重洋(上联)
        吝啬,利犹在,近在咫尺(下联)
7.称赞不休,盼望不止,只因你钱财满贯(上联)
           巧遇人海,躲避匆忙,只为你落魄无奈(下联)
8.钱钱钱,有钱能使磨推鬼,貌似万能,却是无能(上联)
         情情情,无情未必不可活,虽说无价,但值几何(下联)
        同学们当堂完成的习作,尽管不大工整,尽管还很稚嫩,但我认为任何形式的写作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种教学形式我认为既贴近实际,易于学生动笔,学生乐于表达,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也是《新课标》中关于写作的阐释,就让语文教学中处处盛开写作的“奇葩”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这样写道:
(一)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
        而我认为,不仅教材如此,教学亦如此。教学的倾向也应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作文教学更应如此。
        在讲完培根的《论美》之后,就随堂做了一个小练笔:请以“美”为话题,写一则小随笔,字数在150字左右。
        下面就是学生当堂的习作:
        不论是瑞光四射到玑丝珠裂的易安,还是自沉鱼落雁到魂断西湖的西子,抑或是由梨花带雨变眉梢残黛的昭君,他们清高而忧郁的眼波洞穿了美丽的真谛,执着了别样的凄美。
        那“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西楚霸王,那“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岳飞,那 “不思量,自难忘”的苏轼……这凄凉,这落寞,这悲怆,织成一段独到的美丽。
        美丽固凄凉,可以穿过千年风尘,云淡风轻,成为一道不逝的风景。
                                                                                                   ——刘卉《美是凄凉》
        
        蒙娜丽莎的微笑,流露出她嘴角边的那一份诡异与孤寂之光是美的;《向日葵》上旺盛与凋零的花,那么明亮而热烈的金黄是美的;贝多芬琴弦上奏着的《月光曲》,那么幽静而神秘的韵味是美的、
        唐诗宋词是美的,明清小说是美的,鲁迅的杂文是美的。
        林黛玉的泪眼婆娑,贾宝玉的半悟半禅,薛宝钗的逢迎作笑,史湘云的清醒酣醉 ……历历在目,他们都是美的,因为他们是孤独的。
        孤独,是生命的色彩。如果你问我什么是美,我会回答,生命本身是美的,不是因为生命的美好,而是因为生命中有过的孤独片断。
                                                                                           ——赵旖《美是孤独的》
        
        美是雄鹰触波的一刹那溅地的水花,壮丽!
        美是大雪纷飞后一套银装素裹的外衣,恬静!
        美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下奔驰的骏马,豪迈!
        美是乡村里炊烟袅袅的灶台,惬意!
        美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的誓言!
        美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畅快!
        美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致!
                                                                                 ——董岩《美是刹那间的感动》  
        ……
        我真不想忍痛割“美”,因为它们实在太美了。课本本身就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它有着无限大的内涵与无穷尽的外延,正确利用这个资源,发掘这个资源,并创造新的资源。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并通过语言文字这个独特的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安排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真是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无处不写作。那么就让语文教学处处盛开写作的“奇葩”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