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与建设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   作者:赵亭磊
[导读]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致病菌进行控制,具有明确的来源和遗传背景,
        赵亭磊
        临沂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76007
        摘要: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致病菌进行控制,具有明确的来源和遗传背景,可用于生物领域学科的研究、教学、生产和鉴定等的动物。实验动物包括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近年来,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与实验医学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基于此,对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与建设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安全管理
引言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animal biosafety laboratory,ABSL)是指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能够避免或控制被操作的有害生物因子危害,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动物实验室。在兽用生物制品检验工作中,在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内开展动物实验是其关键环节之一。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涉及实验动物、人员、材料、活动、内务以及设施设备等诸多方面,并且在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相关的文件或记录。
一、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一)实验动物管理人才缺乏
        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是高校实验动物安全管理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动物管理人员既需要具有实验动物安全管理知识,又要熟知动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细则。髙校实验动物管理存在缺陷,管理人员多为使用实验动物的科研组成员或实验教师,这些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且所学专业多为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而非实验动物管理相关专业,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足。为培养专业的实验动物管理人才,部分髙校开始开设实验动物科学专业,但目前实验动物管理人才依然相对短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专业人才的缺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髙校实验动物安全管理水平。
        (二)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衔接不够顺畅
        目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和实验动物管理系统已在很多实验室中得到应用,这两种平台的搭建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实际特点自行开发设计,创建管理特色模块数据,做到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物资管理、人员量化管理。但是目前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相对重视电子记录资料的登记、使用、数据筛选等功能,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模块,不能通过该系统直接进行电子记录的归档等程序,与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内部档案管理之间还缺乏一定的衔接性。
二、高校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一)探索高校生物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生物安全精神文化又称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的软件建设,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石,其建设水平也是衡量高校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设立实验室生物安全文化课程,利用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丰富课程知识。开设生命科学仪器操作与实验室安全课程作为必修科目,辅助实验人员系统化构建生物实验室安全知识体系,全面掌握实验室安全操作技能。通过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软件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宣传工作,全方位立体化透视,达到深化实验室生物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2020年2月15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确保生物安全,科技部要求加强对实验室特别是对病毒的管理”。为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高效有序推进全国应急科技攻关,科技部出台《关于加强新冠病毒高等级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实验室发挥平台作用,服务科技攻关的需求,同时各主管部门也强调对实验室,特别是对病毒的管理,确保生物安全。可看出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的保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兽医微生物实验室制订如下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办法》、《高校实验室责任制度》、《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查实施细则》、《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细则》、《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处理细则》等多项规章制度,实验室管理做到规范有序,减少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三)加强实验动物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加强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提高实验教师和其他实验员的生物安全素质,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相关培训,定期考核。确保每一位实验管理人员完全掌握实验室动物生物安全理论知识以及应急事件处理措施。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须进行全面、系统的生物安全相关课程学习,掌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知识、自我防护流程、实验操作规范、应急事件处理措施等知识,考核通过后才可以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进入实验室后定期进行应急事件演练,提高安全意识,熟悉突发事件出现后的处理措施。实验前,学生应了解实验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如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同时了解病原体感染的可能途径。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督促学生做好防范措施并讲解实验步骤,示范实验动物的抓取、保定、麻醉、手术等操作流程,规范实验器械的使用方法。实验中教师应监督学生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安全事故。
        (四)提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加强电子档案保存设备的维护,做好系统转换时的保存工作。目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和实验动物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升级维护,注意电子记录与文件定期的导出与备份,对重要的文档记录应制成电子档案进行保管。也可增加电子档案管理的模块进行维护管理。
结束语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生命科学研究也空前发展,实验室作为科研项目的运行主体生物安全显得尤其重要。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中一时的麻痹大意,都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也无法挽回,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中的动物生物安全工作,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增强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只有对安全工作永不懈怠,才能为实验课教学正常顺利地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金雪明,蒋芸.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2019(02):90-92.
[2]廖江华.风险管理:高校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区域治理,2019(35):170-172.
[3]胡小林.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及管理对策[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06):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