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和对分课堂在传送带专题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29期   作者:朱春丹 曾纪慈 孙丽娴 田华丽 石孝慧 吴敏
[导读] 在当代的教学背景下有很多的教学方式
        朱春丹 曾纪慈 孙丽娴 田华丽 石孝慧 吴敏
        (广西柳州市第二中学  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在当代的教学背景下有很多的教学方式,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势,把对分课堂和分层教学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并在高考高频考点传送带专题中实施应用,相信可以更高效地促进生态课堂基本构成的相互协调,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同时让师生智慧得到充分展现,从而促使物理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对分课堂;分层教学
        引言:对分课堂是的核心理念是分配大约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该教学方法结合传统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主要包括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简称为PAD课堂。内化是对分课堂的精髓,要让学生吃透传送带专题时,就要留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去思考、去内化、去总结、去归纳从而掌握该知识点。对分课堂的出发点就是把“即时讨论”改为“延迟讨论”或者是“隔堂讨论”,先让学生在上一节课了解教师教授了新知识框架之后,在下一节课之前学生自己经过独立的学习和独立思考,对教师的教授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内化和吸收之后,等上课的时候再展开讨论,从而有效提高了讨论的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形成课后的分层讨论学习小组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在解决传送带问题时,如果没有留时间给学去讨论和思考,后进生就很难掌握,当把这两种方式融合一起来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
正文
        一、水平传送带问题的变化类型



        
      

情景一:(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情景二:(1)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
          (2)v0<v时,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匀速
情景三:(1)传送带较短时,滑块一直减速达到左端
          (2)传送带较长时,滑块还要被传送带传回右端。其中v0>v返回时速度为v,当v0<v返回时速度为v0
        我们看到好多的教辅资料都把传送带知识点进行了归类,可是这些归纳的原因是什么、原理是什么,都没给与推导和演示出来,这样学生学习就一种水过鸭背式得学习方法。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这个时候我们要留时间给学生自己去推导、去讨论、去内化。然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就是问题要分层化。
        设传送带的速度为v带,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两定滑轮之间的距离为L,物体置于传送带一端的初速度为v0。

    
情景一:(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情景二:(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3)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a2加速
情景三:v0>v带(1)可能一直减速
                  (2)可能先减速后匀速
                  (3)可能先减速后反向加速
情景四:v0>v带(1)可能一直减速
                  (2)可能先以a1减速后以a2减速
情景五:v0>v带(1)可能一直减速
                  (2)可能先减速后反向加速
情景六:v0>v带(1)可能一直减速
                  (2)可能先减速后反向加速
        设传送带的速度为v带,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两定滑轮之间的距离为L,物体置于传送带一端的初速度为v0。
情景一:V0=0


参考文献
        [1].金太阳教育研究院,高效课堂一本通[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韩清海,导与练[M].广东:南方出版社,2016: 36-37.
        [3].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