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娟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第二中学
教材分析: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四的内容。本课题共计三部分内容化学式、化合价及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这些都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为了降低难度,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对于化合价的教学采取了回避难点的方式,着重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学生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元素及元素符号。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在已经学习过了原子的结构、元素、离子等相关知识在进行化合价的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不知其所以然而多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自信心。所以,每到这一阶段的学习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掉队。
教学过程改进设想: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以前的学生在这部分学习表现的反思。再次分析我现在的学生情况,今年我所带的班级共有五名学生,他们中有三个学生层次尚可,但考虑到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话可能这三个学生也可能会掉队。所以我考虑了一下,改变了教学内容的次序。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的相关知识后通过离子的形成过程讲解利用电子得失判断典型元素化合价的方法,进而通过化合价确定化学式。最后进行化学式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利用原子结构通过判断电子得失推导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观察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学会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教育。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原子结构通过判断电子得失推导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利用原子结构通过判断电子得失推导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你回忆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对于不会的学生允许他们将教材打开帮助回忆。
[追问]通过刚刚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在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一个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而这个电子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转移给了氯原子变成了一样稳定的氯离子。在静电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就构成了氯化钠。那么镁和氯该形成怎样的化合物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引入]我们发现物质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的物质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那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了。
这里我们把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电子得失来判断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1)电子得失与化合价的关系
[出示学习目标]初步学会利用原子结构通过判断电子得失推导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讲解]通过钠镁铝钾钙氧硫氯的原子结构,判断得失电子的数量,进而判断化合价。
(学生活动)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电子得失——写出相应的离子符号——在教师的带领下确定化合价。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离子在形成化合物的时候所表现的化合价就是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得电子的显负价,失电子的就显正价。
[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离子符号和化合价在标注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结]区别:位置不同:离子符号需要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化合价标在正上方。顺序不同:离子符号是“+—”在后数字在前“1”要省略,化合价是“+—”在前数字在后“1”不能省略。
联系:数值和“+—”是一样的。
[练习]练习根据离子符号推断化合价,利用化合价写出相应离子符号
(学生活动)整理笔记,完成相应的习题
[总结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基本学会了利用原子结构判断得失电子的数量进而确定化合价,而且有些学生还学会了举一反三,根据化合价写出离子符号。化合价的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我在教学中希望突破的难点。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也多次与教研员李老师进行了沟通,在内容编排,难度设计等进行了反复的研究,毕竟我的学生底子不是很好,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本节课在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能力,没有设定更多的教学内容。没有硬性的将化合价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的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结构决定性质,同时也明确了化合价的由来。学生的思维障碍扫清了,这样更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所以我认为我这节课的变化是值得的。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一些不足,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完善,化合价的概念引入的还是比较生涩,在引入设计上应该更形象生动,效果可能会更好。下一节课要分析的是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在教学处理上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因为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所以我没有交代清楚化合物的定义,我在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的时候就稍微提示一下化合物定义,这样在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会更顺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