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在那片云彩里》的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   作者:詹小虎
[导读] 《娘在那片云彩里》是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一个经典作品,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剧选段
        詹小虎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摘要:《娘在那片云彩里》是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一个经典作品,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剧选段,不仅在音乐上结合了许多的创作技法,而且在作品中借鉴了许多音乐元素,将戏曲、民歌、流行等一系列的元素充分运用,使得整个作品能够得到更为广大的听众观众的接受,在通过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避免了过去的老套方式,手法新颖。
        关键词:《野火春风斗古城》;音乐特征;艺术特色
一、《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征
        1、多种音调风格相结合
        在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作曲家在创作上,在突出民族特点和风格的原则下,根据剧情、人物情感的需要广泛的运用了地方民歌的曲调,比使得歌曲富有乡土气息[[[] 齐欣.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9,39(10):102-103.]]。除此之外《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一作品中还借鉴了一些戏曲演唱的技巧,众所周知,戏曲属于中国民族声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现在的作品中,许多作品都会吸收或借鉴戏曲音乐以及唱腔,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作品也不例外,在作品中也借鉴了不少的戏曲元素,比如剧中借鉴的说白,说白是戏曲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具有画龙点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剧中的《思儿》一曲中便有这样的手法出现,两次“冬儿”的说白表现出了杨母对儿子的深刻思念与牵挂,而在此之后又借鉴了戏曲的有板有眼的节奏进行,但没有按照原有的一板一眼的节奏,而是运用了一板三眼的形式,通过这使得作品的层次更加鲜明,风格也得以巩固。
        2、典型的音乐塑造人物特征
        利用音乐去塑造人物形象在歌剧中是比较常见的,作者就是利用歌剧音乐来进行对人物的描写的[[[] 周杰. 解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的音乐形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利用典型音调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不同的人物就有一个不同的音乐形象,使得人物与人物间,音乐与音乐间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就比如杨晓冬的音乐就十分的果敢坚毅,杨母就更加抒情优美,金环的热情、激昂,银环的简单、清新。
二、选段《娘在那片云彩里》的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1、旋律节奏分析
        《娘在那片云彩里》采用了河北戏曲、民歌等音调为主要的素材。是一部不带在线的单三部曲式,具有引子和尾声两个部分、转调调性、音区较为广阔、跨度也相对较大。
        第一部分引子(1-13小节)采用了散板的唱法较为自由和延长,调性为单一调性C徵雅乐七声调式,不方整乐段2+4+7。分为a(1-2小节)b(3-6小节)又可以分为2+2两个乐汇,演唱时着重强调春、头、七、来四个字;c(7-13小节)又可以分为3+4两个乐节,整个引子的三个乐句是为了引出乐思给主题做的一个准备演唱时需具有一定的戏曲演唱技巧。


        第二部分是杨母对美好生活的美好回忆与对革命胜利的美好期望的一个叙说,这一段是进入了抒情部分,是杨母对春天的一派生机盎然喜悦心情的描述(14-54小节)为A段,非方整性乐段[[[] 李宇.《娘在那片云彩里》音乐分析与二度创作[J].黄河之声,2019(18):30.]],对比性乐段,在节奏、旋律走向以及音程变化都进行了对比,转调调性由C徵五声调式转到C徵五声调式,为转调调性具有短暂性的离调。分为a(14-21小节)又可以分为4+4乐节又可以分为2+2+2+2乐汇的演唱技巧;a1(22-29小节)对a乐句的一个变化重复也可以分为4+4乐节又可以分为2+2+2+2乐汇的演唱技巧;b(30-33小节)可分为2+2,与a、a1在节奏的紧凑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后文做了铺垫;c(34-39小节)可以分为2+2+2乐节出现了临时的离调;c1(40-46小节)对c乐句的一个变化重复也可以分为2+4乐节;(47-53小节)在和声方面以T、D交替的形式过渡到54小节的D准备为第三部分做铺垫,在这一段中暗示了杨母作为革命者的临危不惧和作为一名母亲的博大胸怀。
        第三部分(55-78小节)整首乐曲速度加快,进入了全曲最喜悦的部分,加入了快板的节奏,旋律起伏较大切分节奏较多,增加了旋律的律动感,在演唱方面着重体现紧拉慢唱的演唱手法,为B段。非方整性乐段,对比性乐段,在节奏、旋律走向以及音程变化都进行了对比,主调调性有短暂性的离调,旋律中的变音出现次数较多。f(60-64小节)可以分为2+1+2乐节;f(65-68小节)可以分为2+2乐节;f1(69-72小节)可以分为2+1+2乐节,是对f乐句的一个变化重复,主要体现在旋律走向、音程变化上面;g(73-78小节)可以分为3+2乐节,在演唱方面比前几句要更加的抒情,在节奏方面也慢慢的渐慢回到原速。
        第四部分(79-102小节)又回到了最初的散板,演唱时的节奏较为自由,感情上是对家乡美好的诉说较为浪漫的演唱。抒发了杨母作为一名革命者对胜利的渴望、自由和向往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斥和悲愤为C段。非方整性乐段,对比性乐段,主调调性。g(79-81小节)是从B段到C段的一个过渡;h(82-85小节)可以分为2+2乐节,这一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戏曲中间散板的唱腔,每一个字于音都必须要有饱满的情绪、斩钉截铁的语气;i(86-92小节)可以分为2+3+2乐节,在这一句中的“里”、“边”在演唱时一定要强调,情绪上较为自由和舒展的。
        第五部分(93-100小节)是整首乐曲的结尾也是尾声,可以分为3+1+3乐节,这一部分音区跨度较大,有连续的8度进行,主要表现杨母在牺牲前的正义感,对于演唱者的要求也达到了最高。
        2、歌词分析
        在唱段中一开始,将我国人民用来描述数九寒冬九个不同气候变化的顺口溜。运用到了歌曲的唱段中,让歌曲与民间文化得到了一个更好的结合,使得整个作品显得更加鲜活,更具有生命力。紧接着下句用质朴婉转的音调,与前面的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运用了很耳熟能详的戏曲元素,呈现出北方春天百花争艳的景象,随后迎来了喜悦的“村里村外都是香,家里家外笑语欢”这一安逸的乡村生活,而接下来的“冬儿啊,你抬头看”的重复使得情绪得以进一步的推动,继而得到日头亮,天空蓝的景象来展现革命胜利后的美好场面,乌云散去,天空蔚蓝,阳光普照。“花香直扑云彩里,娘把家搬到那片云里边,云里边”这既是浪漫主义的表现,也同样是杨母与亲人道别的凄楚心声,更是她心底的革命情谊的直接表达,为剧中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做好的铺垫。
四、总结
        本文对这首歌的探究通过对歌曲的整体背景、曲式结构、旋律节奏、歌词、剧情等方面对《娘在这片云彩里》进行了一个分析归纳,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只有深入的去体会作品,了解作者意图,把握人物的特征,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演绎作品时能够更好的用歌声来表达作品。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