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婷婷
浙江省乐清市石帆第二小学
摘要:“融合教育”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这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融合教育要把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主流教育的环境中给予特殊儿童特殊的关怀、辅导、心理咨询。融合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推进融合教育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融合教育;教育公平;特殊教育;学校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直接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的民权运动和残疾人运动。在这些运动的推动下,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或概念,如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正常化”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回归主流”或“一体化教育”及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融合教育者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教室接受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以及必需的支持与服务;他们无需经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赢得在普通教室接受教育的权利。融合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促进学生学业发展,而是基于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方面的考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通道。教育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远远高过其他领域。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更凸显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明确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配置的同时,特别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高素质教师是推进融合教育的关键,融合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的教育与在职培训,使教师具备实施和谐教育的素质与能力。特殊教育的教师比普通教育的教师工作的难度更大,付出的辛劳更多,而回报的周期更长,这就需要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融合教育应注重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同为学习者创造融合的环境。教师应重视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开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一、融合教育把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主流教育的环境中给予特殊儿童特殊的关怀、辅导、心理咨询。
《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随班就读主体工程”,我觉得这个项目从理念到实施都是非常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融合教育的主旨是让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跟同龄学生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融合教育强调提供身心障碍儿童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为一个系统。融合教育在国外行之多年,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大成效。在日本,法律规定:每所学校只要有弱智孩子随班上课,就得有特教教师。
我想这就是我们同发达国家在融合教育上的一个明显差距。
对于我国融合教育的现状而言,因为随班就读缺乏特教教师,所以教学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缺陷补偿,也要着眼于潜能开发。教师要善于发现随班就读学生的优势与闪光点,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通过“结队帮扶”形式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有效融入集体学习。可选择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助人的同学作为学习困难者的课后小老师,以充分发挥其教学支持、生活帮助等作用,但需防范随班就读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可适时教育、培养其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
二、融合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推进融合教育的重要保障。
融合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现代教育提倡重视生命,使学生养成善待自然、关爱他人、关爱地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对象是特殊儿童,通过加强生命教育,让残障儿童在和谐的环境中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还要努力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融合教育下的学校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以及拼搏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所学校风格的形成,与校长有很大关系,校长的理念、境界、精神决定学校文化的特色,校长的职业意识和操守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实施融合教育的校长应该有大局意识,从战略高度构建学校文化,脚踏实地重视每个细节,努力搭建学校文化建设平台,不断提高融合教育学校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
三、建立以提高缺陷功能适应社会为主要目标的评价模式
以随班就读形式的融合教育是特殊学生或距离特殊教育学校(中心)较远的学生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扩大广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的重要举措。据笔者观察与了解,目前我国融合教育管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融合教育中教师的理念、工作态度、知识、能力,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融合教育的课程设置,融合教育的集体建设,融合教育的教学策略,随班就读学生的考核,随班学校的融合因素分析,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等,都仍存在着技术问题,或动力动能不足等情况。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儿童教育,重在提高缺陷补偿功能,培养其优良品质、健康心理、适应社会能力等,教师切不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优差。普通学校需建立多维发展的随班就读学生评价模式。
融合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融合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与质量不可忽视的指标,建议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给予融合教育更大的关心与支持,包括对教师政治待遇、福利待遇的支持。唯有关心与支持,才能激发广大从事融合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景时;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柴俊勇;给予特殊学校特别的关爱[N];文汇报;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