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面向未来的高校景观设计教育发展之路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   作者:李小虎
[导读] 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景观设计教育需要重新审视在教育中实现自我实践过程的人文精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李小虎  
        山东省 青岛市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   266071
        摘要:
        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景观设计教育需要重新审视在教育中实现自我实践过程的人文精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面对未来,高校需要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为己任,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鼓励跨区域文化、艺术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以确保实现长久健康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景观设计、创新、跨界合作

        互联网时代的商务电子、快递行业的发展加剧了原本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空心化的问题,如何帮助城市社区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为每个社区带来巧妙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空间,是我们城市发展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景观设计教育呈现的后介入[ 关雪伦.未来设计发展趋势浅析[J].新闻传播,2018,(7):70-71]状态使得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深入改革和完善当前的教育机制,应对未来社会对于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

一、重新定义高校景观设计教育
1. 重建教育多元化的身份

        高校的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程度的差异化,决定了高校在景观设计教育方面的定位,比如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艺术设计院校,每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各种演讲和展览多达上千场次,而且每年都有大量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机会,同样的情况还有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等这类高校,他们这种规模的对外合作是其他普通高校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们应该正视高校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着办学层次、教育观念、师资力量以及生源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同一流大学的景观设计院校相比较,存在差异不是并不代表普通院校教学或者设计水平的低下,同样一流的院校也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全都包揽解决,虽然彼此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是也存在着差异性合作的潜能。对于普通院校来说,虽然不能参与到设计全球化竞争,但是对于解决区域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要正确处理全球一体化和区域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在全球化中影响中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也不能能够固步自封对于全球化的趋势漠不关心,因此认清自己的身份,找准自己的定位,只有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学科发展,才能打下今后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2. 以工作室为代表的实践性的教育模式
        
        既然创新的社会价值对于景观设计教育至关重要,那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呢?对于这个问题,当前许多景观设计教育学家已经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景观设计教育在学科认识伦和方法论都存在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基于实证主义的工作室制度是当前景观设计教育的典范,并且这一制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工作室的环境中,景观设计教学不仅要执行各种景观项目,而且要有允许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对错误方式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专业人士,而不是教育家。
        景观设计教育是一个严谨的专业,需要通过复杂的调研和分析过程,但是其结果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工作室的实践目标不是为了具有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需要探索以发现其关系含义和价值的系统——确切地说是创造力。
二、景观设计教育的跨界之路
        1. 跨区域性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景观设计学科之间的广泛而频繁的跨区域间的合作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最为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山祖师奥姆斯特德建立的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它在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上,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值得借鉴。在哈佛同一个设计课程中常是国际性的。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头脑风暴过程中为每位参与者带来灵感和智慧。

正是这种兼容并包的合作精神,广泛邀请世界名流学者参与景观设计教育,使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生思路开阔,始终能够站在巨人肩膀之上。   
        既然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动力来源于此,那么对于国内众多高校的景观设计学科来说,又有什么理由可以将跨区域间的合作拒之门外呢。虽然高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虹吸效益,越是办学层次高的高校,越是能够吸引其他学校的优秀学生资源。只要存在的这差异,这种虹吸现象就会出现,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的去改变现状,对于某些高校来说最终的结果就是好的越好,差的越差。面对这样一个优胜劣汰的生存环境,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应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否则就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消失。
        
        
        2.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从景观的本源来说,景观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艺术审美价值的客观存在。20世纪初,伴随着景观设计概念的不断拓展,类似地理、人文、生态、艺术等能够作用城市空间中各种形式都可以划入到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我们能在一些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乔治哈格里夫斯的作品中能找到大量艺术化的景观情节。他们的作品都是运用简单的形体、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将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形成的。这些景观设计大师在功能和美观的基础上赋予了景观设计意味深长的艺术气质,影响了那个时代景观设计教育的整个风气。
        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科技与艺术将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出现在景观设计领域,作为高校的景观设计教育来说,时代科技的变化促使教育不得不发生转变,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是仅仅为了创造审美价值,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服务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类社会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
        
        我们可以看看哈佛大学的做法,它把景观设计设计院与文理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等并驾齐驱,并且在课程和教员上相互补充,使得设计学专业学生得以获得充足的知识营养,而这一点也是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科能够延续和创新的主要保障。因此,高校的景观设计学科应该汲取其他学科的长处化为己用,同样相应的人才培育的目标也应该是拥有不同专业、文化背景,同时兼具创造力、好奇心和拥有合作精神的人,而未来的大学将会一个更加开放的场所,一个更有意义和有趣的地方。

         

3、总结:
     当前景观设计教育的大环境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面对未来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一生致力于景观艺术追求的杰里科曾告诉我们,“对整个人类产生影响是所有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唐军 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我们需要建立以全人类社会的利益的思维导,向对当前的景观设计教育进行改革,这是高校景观设计教育自身应承担的文化责任,
        尽管还有人对未来存在疑惑,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未来就是现在。面对现实,我们认为高校景观设计教育改革首先建立全球化的设计思维,拓展景观设计教育的视野,其次深化以创新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机制为设计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再次确定跨专业融合方式是实现艺术设计教育未来必由之路。
        最后借用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校长一句话:虽然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模样,但是我们相信当下设计教育的改革孕育着它未来的生命意义。

        
        



参考书目:
[1] 关雪伦.未来设计发展趋势浅析[J].新闻传播,2018,(7):70-71
[2] 袁小潆编,周凌 任爱凡 译,罗伊阿斯科特 著[英].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M].金城出版社.2012(5)何志森,李迪华等.中国设计教育探索:从课堂到工作坊[J].景观设计学,2018,(5):80-85.?
ars/
[3]陈青.未来,已来「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启动[J].艺术教育,2017,(23):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