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文字编辑职业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   作者:范业婷
[导读] 不少出版社为了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及需求,对出版社原有的编辑人员的分工进行了细化,
        范业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6
        摘要:不少出版社为了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及需求,对出版社原有的编辑人员的分工进行了细化,出现了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等分工。分工后,出版社选题策划能力不断提升,而需要文字编辑加工的书稿大幅增加。一些书稿不能及时处理,出现了积压排队的问题,这就导致部分出版社将文字编辑加工工作社会化外包现象的出现。甚至有人建议出版社取消专职文字编辑岗位,书稿文字编辑工作全部外包,减少养人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专职文字编辑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困境中。
关键词:出版社;文字编辑;职业现状;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为了适应出版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2000年开始,部分出版社尝试将编辑加工工作从选题、组稿、审稿等一系列编辑流程中分离出来,陆续成立了文字编辑部,设立了专职文字编辑岗位,负责编辑加工工作。而随着各出版社编辑加工的工作量逐年增大,出版社又无法安排大量的专职文字编辑岗位,于是编辑加工的社会化现象逐渐兴起,即聘请社外编辑辅助完成编辑加工任务。由此,社外编辑同作者、社外校对一样,成为出版社的重要资源。应该说,文字编辑的职业化和社会化,为扭转一度出现的“书荒”局面及推动出版社的良性发展,甚至出版行业的繁荣,都做出了有益贡献。
1.专职文字编辑的职业现状
1.1职业发展问题
        各出版社为文字编辑所规划的职业远景比较模糊,多数是从工作需要出发,没有考虑到员工的职业发展问题。对编辑来说,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会渐渐找不到“兴趣点”和“兴奋点”,工作乐趣随之减少,经济回报也常常与付出难成正比。这些原因或多或少会使文字编辑对工作逐渐丧失信心和目标,失去精益求精的动力源泉。
1.2书稿的质量增值问题
        各出版社不断加大质检和处罚力度,但仍无法根本解决图书质量问题。由于文字编辑的薪资收入主要是计件结算,数量似乎成为第一要义。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产生只要守住编校质量合格的底线,而没必要对书稿进行深度加工的想法。长此以往,将只会培养出一个个较为机械的“编辑匠”。另外,文字编辑只负责编辑流程中的一个孤立环节,不参与其他编辑环节的工作,对责任编辑的选题意图、组稿过程甚至审稿要点缺乏了解,无法从整体上对书稿进行把控。文字编辑即使想给书稿增值,有时候也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抓不住重点。
1.3各环节的分工问题
        编辑工作分工以后,一些责任编辑过于依赖文字编辑,对书稿质量缺少把控,初审和复审流于形式,给编校质量带来很大隐患。同时一些新编辑没有经过编辑加工的锤炼,过早参与策划工作,编辑业务基础较为薄弱,对今后的组稿和审稿工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这样的编辑再去指导新编辑,对整个出版社的编辑人才培养都将非常不利。
1.4出版各环节的分工责任不明确的问题
        出版工作中编辑业务大体可分选题策划(包括组稿)、内容开发(审稿、内容修改)、文字加工(文字性和技术性的修改)三部分。围绕经济指标建立的考核体系难以对这三部分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准确区分,并加以考核,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在一本图书出版中的责任与利益分配也难以做到合理公平。为了突出市场意识,过度夸大策划编辑的意义与作用,部分人认为出版工作的中心是策划编辑,因而发生重选题策划轻文字加工的现象,图书编校质量持续下降,出版社形象受损,最终导致出版社“两个效益”都无法实现。出版社招聘的新编辑都更愿意从事收入高、责任小的策划编辑工作,对出版社编辑人员结构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出版社文字编辑的职业发展路径
2.1明确职责,平等对待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
        我国《出版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设立出版单位,应当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这里主要是指具有编辑职称、有发稿权的编辑人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审稿工作都应当是编辑工作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是由审稿的任务及审稿在编辑工作中占据的中心位置赋予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编辑需要建立一种保障创新、质量、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偏向社会效益的文字编辑和偏向经济效益的策划编辑是同等重要的,需要得到平等对待。
2.2创建完善的文字编辑培养机制
        首先,出版社可以将编辑部设定为新入职编校人员的培训基地。新入职的编校人员实习期内必须经过编辑部选派导师进行编校技能等编辑业务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可以是培训课形式,也可以是在实际编校工作中的“传帮带”形式。出版社在选择导师时,要有一定的标准,至少需要具有编辑中级以上职称,并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及崇高的职业道德。为了保证编辑培养的效率,通常导师最多只带两名新编辑。在制定薪酬制度时,要给予导师适当的倾斜,新编辑的成长速度与导师的薪资挂钩。在岗前培训活动中,文字编辑与策划编辑共同参与。其次,所有编辑人员都需要定期参加职业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培训虽然会占用文字编辑的工作时间,但对于文字编辑个人的发展以及出版社整体的发展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2.3创建合理的薪酬及考核机制
        在经济效益指标独大的考核机制下,文字编辑的薪资收入增长机制和奖惩机制不健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字编辑缺乏明确的发展前景。不少文字编辑简单地依靠增加工作量的方式提高自身收入,而被迫降低了书稿加工质量的要求。出高质量、“两个效益”俱佳的图书是出版社最终的发展目标。出版社未来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文字编辑的辛苦工作实现的。创建合理的薪酬及考核机制,调动文字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出版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出版活动中,社会效益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重点,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出版社的薪酬及考核机制也需要以“两个效益”为目标,对不同岗位人员制定不同的合理的长效考核机制,确保各个岗位人员的责权利分配基本对等,在狠抓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两头的同时不可忘记以此带动中间——出版项目的内容开发,确保出版物适销对路、优质高效,不可顾此失彼。
2.4文字编辑职业发展的目标——专家型编辑
        编辑工作是相对枯燥的一项工作,但作为编辑,要将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为专家型编辑。作为文字编辑,是极具专家型编辑发展潜能的。很多知名的编辑都是在具体的编校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钻研,最终成为编辑大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文字编辑,要将增强自身业务能力及确保书稿质量放在首位,将专家型编辑设定为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发挥潜力。
结束语
        出版社要认识到文字编辑对于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意义。文字编辑是出版社图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出版社要为文字编辑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站在文字编辑发展的角度,规划其职业远景。本文分析了出版社文字编辑的职业现状,并提出了出版社文字编辑的职业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为出版社的文字编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大力,赵玉山,邢自兴.从大数据看新中国70年出版成就与发展历程(下)[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0-08(4).
[2]刘蓓蓓.2019年出版业:聚焦高质量管理上台阶[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2-23(1).
[3]岳昌庆.小议策划编辑与文稿编辑的“后管理时代”[J].中国编辑,2019(2):60-63.
[4]苏雨恒.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加强青年编辑队伍建设[J].中国编辑,2019(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