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添添
山东省济南市 山东艺术学院 国际艺术交流学院 邮编 250300
摘 要:本文根据音乐的变化形势来讲述我国声乐的发展,民族唱法和声乐美声唱法的由来,结合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带来的影响,举例说明我国有历史的结合美声的声乐作品。以批判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声乐和美声唱法在结合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将美声唱法结合于教学应用中,也可以将我国的声乐艺术以更亲民的姿态
让大家产生共鸣,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中国声乐;美声唱法;美声弊病;声乐教育
一、关于美声唱法
(一)什么是美声唱法
通俗来讲美声唱法是指喉头在保持吸气位置状态下,呼出气流吹响自己的声带,使其打开的共鸣腔体能够打开丹田、均匀共鸣的一种歌唱方法。
美声唱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古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教堂里面对于《圣经》咏诵和圣诗演唱,配合教堂庄严、肃穆氛围的宗教音乐起初均为单声部,受到严格的诗歌韵律支配。对于圣经的朗诵是欧洲声乐艺术的萌芽,它要求庄严、肃穆的演唱配合教堂的氛围,因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到来,经济复苏,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开始追求人生的快乐和精神上的享受,改变以往对于生活的悲观和消极的态度,由此而带来的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与创新,所以美声唱法也是从那个时期从欧洲各国家开始流行起来,但是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非常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和统一性。发声方法比较科学,音量的可塑性较大。所以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的声乐都有很大影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黄土大地上茁壮生长。所以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与其他唱法不同。美声的主要特点是混合声唱法。从共鸣方式上来谈,就是把歌唱时所能够用到的所有能共鸣的腔体都动起来。从声音上来说,美声唱法是真假声都用,按照自己情感表达,真声和假声是混合用的。让声音在高低不同的演唱背景之下,逐渐的趋于统一,并且在进行真假声转换的过程当中没有明显的变声痕迹。
西方美声艺术审美的认知得以提升。在那个时代,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艺术进行深入了解的契机。极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西方美声的了解,中国人民可以对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有一个初步短暂的了解。让中国人民可以看到不同与美声的艺术形式 ,会激发人们对于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的思考,对于我们国家的美声发展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二、美声唱法对于我国具有历史背景的影响下的声乐作品
就我国的声乐作品来讲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且在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为传统的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的融合。通过其精湛的演绎技巧,将美声唱法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开始阶段中西方美声在我国的美声发展上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后期对技巧与风格的不断摸索中来形成一套完整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对自身的思考。不得不使得演唱者开始主动创新并且运用了不同的演唱方法,获取了不错的成功和收益。
如《渔光曲》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歌曲,音乐中饱含了渔民的血泪和苦难,表达的感情真挚,展示了当时旧中国渔民苦难生活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劳动人民心中不可遏抑制怨恨情感。歌曲是单一形象的三段结构,各段音调即使有变化,但是因为统一的节奏型,相同的引子和间奏,使音乐成为了一个大整体。但调性色彩并不明朗,似乎是在旷远之中表露出一丝哀愁和压抑。它还通过贯穿全曲的舒缓和节奏,刻画出渔船在海上颠簸起伏的形象。融合了中西方的唱法,展现出了独有的演唱风格,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这些都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中国美声常见问题
我国的传统声乐作品,大部分都源自于戏曲本身的发音,所以导致我国汉语的平仄比较显著,外国人基本不会,和传统国外作品相比中文的唱法难度比较大,音域范围比国外作品窄。在中国的歌曲中比较注重字正腔圆,但是在美声唱法中则有着一定的语言特点。如发音的连带性上相对较强,而这也就区别与中国汉字的要求,所追求的也是共鸣腔体的运用难以流传。[4] 所以不管是歌词内容还是唱法功底上,都显得平平淡淡,唱法和演绎都会有相对于外文而言的不足之处。中国这样的唱法会导致不受大家追捧。因此很多观众欣赏美声,只是欣赏外文音乐的音调,听不懂歌词,实际演唱中却出现了忽视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民族性问题,将目光放在了声音与技巧上,最终也就使得效果上严重不足导致不可以满足观众们对于音乐故事情节的理解。共鸣不足。
我们应该在学习国外美声唱法的优点同时,把技巧运用到中国声乐作品里。两者结合,让我国的声乐作品弘扬光大。从声音上控制运用好共鸣的转换,以此来保证声音的质量。在歌曲中展现祖国情感,丰富演唱节奏,尤其是进入高潮或者是结尾阶段。丰富节奏感。做好咬字发音练习,保证发音准确性,学习外国人说话,但是身为中国人我们同样也要兼顾本国特色,虽然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们在学习中大部分联系的都是欧洲经典歌曲,但是这些歌曲的技术含量都很高,为学生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歌唱技巧。最好对于歌词的深层理解工作,正确掌握情感,达到情感的传递。身为中国人,如果能结合国内声乐作品,运用适当的技巧,巧妙地融合我国音乐传统、民族语言,则能让中国声乐走上一个大台阶。[6]
四、美声唱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等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发展中的这一点,成为宣传民族声乐的有效途径。达到歌词中对于名族精神的表达,向学生们传达歌词中想要表达的国家精神。即使是西方音乐,也可以让学生不到那个地方,也可以看到传统声乐对于艺术形式的表现,产生新的艺术作用与文化熏陶。无论是高亢的嗓音还是激烈的演唱方式,还是热烈的舞美布置,都会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听觉上的冲击。从而对西方艺术进行欣赏过程中,取长补短,与时共进,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也会激发学生对于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的思考。对于我国声乐起到推动的作用。例如五四运动时期,大批留学音乐家归国,将真正的西方先进音乐理论和艺术成果带回国内,也是这个时期推动力中国声乐的发展,中国唱法也渐渐取长补短,与时代接轨了。
「参考文献」
[1]范旭青.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04).
[2]刘玲.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初探[J].戏剧之家,2016,(08).
[3] 刘菲 . 论歌剧《刘胡兰》的创作特点及咏叹调的演唱技巧 [D]. 燕山大学 ,2012.
[4] 张妍.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有效结合[J].戏剧之家,2017.
[5] 王丽 . 中国作品演唱中美声唱法的运用浅谈 [J]. 普洱学院学报 ,2016,32(1):123-125.
[6] 李嫚 . 歌剧《白毛女》六代“喜儿”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 [D]. 河北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