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雄[]
(湖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441000)
摘 要:“洋务新政”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中体西用”为宗旨,“自强求富”为目标,向西方工业文明迈进的近代化运动。从阶级斗争视角,洋务新政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从世界现代化进程视阈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尝试,对后世中国经济版图、军事现代化、教育近代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发轫,不能因失败而否定其历史价值。
关键词: 洋务新政 现代化 民族复兴
自19世纪60年代始至甲午战败,清政府向西方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军工民企、新式海军、新式学堂等,“师夷长技”致力迈向近代化的运动,史称“洋务新政”。洋务三十年,风生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由于注入了西方的或者说现代的元素,中国急剧地从一个纯粹的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从一个封闭型社会向可溶性社会演变。19世纪90年代初,国际社会一度见证了大清的崛起,认为中国是“未来之星”有望重返世界经济中心。
一、洋务新政 复兴肇始
从现代化视阈,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觉醒,无疑是世界现代化盛宴上的姗姗来迟者,但并不是拒斥者。近代新社会生产力——大工业化之后,西方诸国完成现代化。随着西力东渐和资本入侵,长期以来引领世界的中国,开始遭遇西方近代工商业文明的比较优势而相对落后了。由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中华文明中赋有工商业文明的因子,因此,中国接纳西方近代工商业文明,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本不构成问题。但明清两代朝廷没能主动接纳西方、重构文明。直至经受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击,正如李鸿章所说,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国人方痛定思痛,学习西方、寻求富强,集中精力发展现代工商、提振经济,发展军事、巩固疆防。近代中国两千年农业文明在遭受西方现代文明碰撞之后大梦初醒,自此开启民族复兴之旅。
二、洋务新政与国家军事现代化
为了尽早实现民族自强战略目标,大清政府在洋务新政三十年利用国家资本主义,集中一切资源,建造坚船利炮,提升国家力量。短短三十年实现过去数百年不曾达到的成就。洋务新政设计内容非常庞杂,从军事起步,追求强军、强兵。
(一)发展军工,实现军器生产现代化 两江总督曾国藩1861年在安庆创设军械所,先后调集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杰出科技人才,借鉴西法,研制拥有知识产权的枪炮、子弹、炸药,并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台蒸汽机。1865年,安庆军械所迁至金陵,改组为“金陵机器局”。
江南制造总局,或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新政中规模最大、成就最多的近代军事工业,为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制造总局由曾国藩1865年创建,李鸿章主持,拥有十几家分厂,数千员工,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短短两年时间,江南制造总局就充分消化了德国最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仿制出德式毛瑟前膛步枪;1868年,仿制出中国第一艘木制机动兵轮“惠吉”号,终结了中国只能进口兵轮的历史。
(二)创建海军,促进军种军制现代化
清政府70年代,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军,不仅为中国增加了一
个全新的军种,而且对中国政治边疆的扩展意义重大。北洋、南洋、广东和福建水师相继成军入列,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在远东、在世界的地位,提升了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洋务新政在中国创办起一批军事工业,实行军事装备机械化生产;翻译西方军事著作,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编制与训练方法,加速了军队职能的近代化,开办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化军事人才,开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先河。
三、洋务新政与交通信息现代化
在“求富”的目标下,洋务新政集中国家力量创办了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兰州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这些主导型产业为后世中国打下了一个工业化的基础,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关键。这些由国家资本主义主导的近代企业规范了后世中国经济版图,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大致框架。特别是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世界一体化轨道。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远洋商船,不仅继续接纳世界各国来华贸易,而且可以自主航行世界各地进行贸易。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改变。轮船招商局创办有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电报局。短短三十年,中国不仅有了轮船、铁路、矿山等现代设施、企业,而且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天津—大沽”开始铺设,两年后,清政府筹设电报总局,铺设“上海—天津”的电报线路。电报的引进、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过去的交往方式,这个方式一直影响到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四、洋务新政与教育现代化
(一)筹办新式学堂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1862年,清政府开始在北京和全国各地相继建立百余所新式学校,包括工艺学堂、语言学堂、军事学堂。自主培养出一批近代化各方面人才。
(二)派遣留学幼童 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是洋务新政应有之义。从1872年开始,清政府接受容闳的建议,派遣幼童出洋留学。这是近代中国最成功的公派留学,前后几批不过一百二十人,竟然出现了唐绍仪、詹天佑、吴仰曾、唐国安等众多杰出人才对后世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新政在促使中国教育由传统封建制教育向近代化西式教育的转变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其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派遣官派留学生、翻译西学书籍等措施,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五、洋务新政的历史启示
洋务新政是一场引导社会变革的科技实践,首先在两千多年的封闭社会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被迫引进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使中国由传统的封闭社会结构开始向一种可溶性的社会结构转化。中华文明之所以博大,是因为中华文明从来不拒绝外来的优秀文化,具有包容精神、兼收并蓄的气质。洋务新政对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就是这种精神与气质的回归。它促使西方科技以较大的规模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化工业基础逐渐成型,一个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也在缓慢成长,中国的政治架构尤其是法律制度经过三十年调适,也在向世界靠拢。
假如不是虚无主义看待历史,应该承认洋务新政“风生水起三十年”是近代中国现代化一个比较可取的路径,中国在此时期构建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经济体系,现代银行、现代邮政、现代教育、现代军队、现代交通、现代工业等,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旧的经济体系。中国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巨变”后第一次与世界的距离渐渐拉进,洋务新政的许多成就甚至影响到了今天。当三十年洋务没能经得起甲午战争考验之后,人们不是对先前道路给予理性的反省、善意的同情,肯定其成功与意义,找到不足,设法弥补不足,而是弃之若敝屣,一切归零,重新开始。这是非常可惜的。
参考文献:
[1]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鸿章全集》第2册,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刚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版。
[4] 《文史知识》,2013年10期,马勇:《寻找富强:近代中国第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