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   作者:陈久健
[导读] 文选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陈久健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南平 353011
        [摘要]文选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可以依靠文选教材本身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有许多名篇佳作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材,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不仅从道理上懂得热爱祖国,而且从情感上心系祖国,树立报效祖国的信念。
[关键词]文选教材,爱国素材,报国信念
        “文学作品选读”教学除了致力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外,还肩负着德育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质,使他们自觉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文化。文选教学“育人”的内容很多,而核心则是爱国主义教育。之所以如此,其一是因为所谓“理想、情操、品质”与爱国主义精神息息相通;其二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一切政治思想品德的基础与核心。李铁映同志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理想教育的起点,把以培养爱国情感,振奋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放在正确突出的地位。”李铁映同志的讲话,为文选教学实现“育人”的目的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如果不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一心想着跳槽、出国,去追求个人的舒适的物质生活,那么,即使满腹经纶,也只能“楚材晋用”,于国家,于民族毫无用处。
        文选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可以依靠文选教材本身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纵观教材,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有许多名篇佳作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紧扣教材,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不仅从道理上懂得热爱祖国,而且从情感上心系祖国,热爱祖国,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信念。那么,如何结合教材进行爱国教育呢?
        一 启发认知,从教材中体认祖国的可爱
        古语云:“知之愈深,爱之愈切”。知国才能爱国。一个对祖国可爱之处一无所知的人是绝不会爱国的,更谈不上产生报效祖国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可爱动人之处,了解到什么是爱国精神等。文选教材中体现祖国美好之处与表现人民热爱祖国的课文不胜枚举。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一是讴歌、赞美祖国的山川面貌、风土人情的;二是歌颂祖国光辉历史、悠久文化的;三是塑造爱国主义形象的。不同类型的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但是,尽管有这样丰富的爱国教育的素材,如果不能正确运用,则会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当代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说的好:“如果说知识上的满堂灌,学生还能勉强咽下的话,政治口号的满堂灌,则可能导致呕吐。”同理,爱国主义教育最忌生硬的满堂灌,空喊口号。教育学理论还告诉我们: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情感、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最后的完成则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的。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活动和努力。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逐步形成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启发认知,晓之以理呢?我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启发式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认识到祖国的可爱之处。这样,将爱国的道理寓于课文的讲解之中,学生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并接受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教秦牧的《土地》,教师采用一环套一环的追问法,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怎样描写劳动人民热爱祖国的土地,保卫祖国的土地,建设祖国的土地?(2)为什么“漂泊海外谋生”的农民,身上还要珍藏着一撮“乡井土”?这看似平凡的泥土,寄托着怎样的深厚情感?(3)中国人民是怎样为保卫每一寸土地而英勇斗争的?(4)在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的今天,他们又是怎样忘我地建设祖国的?文中有哪些生动的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了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英勇壮举,就会自然接受爱国主义思想。这样,通过教师“晓之以理”的启发教学,学生在积极的认知过程中,心领身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自然的,自觉的接受,远甚于那种被动的接受,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是显著的。
        二、激发情感,通过教材传导爱国热情。
        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正处于青春期,感情甚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感情既易于激动,也易于冷漠。通常接受事物往往是先从感情上接受,而较少从理智上接受;他们的心灵接受美和情感的熏陶的能力,往往超过接受“一个音阶”的单调的理智说教。感情的感染和熏陶对学生的心灵的塑造所起的作用要比说教大的多。而语文教学所具备的感染熏陶作用是得天独厚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从感情上、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因此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优越条件,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的教育。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声情并茂,进入角色,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自己没有感动的东西,是无法拿去感动别人的。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动情才能引起学生动情。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借助语言把感情表达出来,借助语言的力量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在教学中每一句话,都要充满感情力量:歌颂要富有激情,批判要充满义愤,讽刺要饱含轻蔑。教师一上讲台,就应把爱国情感倾注于一言一行之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教师的范读,都应带有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染力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带爱国情感的语言具有感染力,字字句句撞击学生的心灵,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收到完美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像机器,机械地吐出一串串冷冰冰的音节,感情是零度,这种教学不仅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达到以情感人的教学目的。
        其次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以情动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除了言语之外,教学情境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情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影响具有综合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培养观察力,提高思维能力。因此,从教材的爱国因素出发,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认识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用声像教学手段,如讲祖国名山大川《长江三峡》等课文时,就可结合课文放一段《话说长江》的录像,让学生从具体的声像环境中认识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在心灵深处掀起情感的波澜。也可以利用语言和图片描述某种情境,如教爱国诗人陆游的《诉衷情》,就可以讲述爱国名将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的故事,可以讲文天祥视死如归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动人诗句,通过对历史人物尽忠报国的事迹描述,把学生引入一个有助于理解诗词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情感的环境中。还可以利用象征性活动,把学生带入情境。在象征性活动中,即可让学生扮演角色,也可教师自己扮演文中的主人公。讲解课文时,通过一定动作姿势再现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造”的形象直接感染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如教《左忠毅公逸事》这篇课文,讲到课文中左光斗被诬入狱,危在旦夕,他的门生史可法买通狱吏去探望老师时,教师就可以模仿左光斗“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的愤怒神情和动作,用愤怒的言语表达左光斗斥责史可法的话:“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讲到这里,教师做出用物投击的姿势。在这样的一种“再创造”的环境中,教师的声音、眼神、手势都是一种教学手段,学生身临其境,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解释,学生就能领略左光斗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奸贼的痛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与教溶为一体,既有抽象的分析讲解,又有生动的直观感受,真正做到了知、理、情的统一,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铁映.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中国教育报,1988.6.
[2]魏书生.《魏书生教育文选》[C].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09
[3]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