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   作者:张天赐
[导读] 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时常常表现为学习没有兴趣,知识理解和掌握不了,严重缺乏自信等。
        张天赐
        福建省仙游县实验小学
        摘 要: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时常常表现为学习没有兴趣,知识理解和掌握不了,严重缺乏自信等。面对这些学困生,教师要本着永不放弃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有哪些有效的转化策略?笔者结合自身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究了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学优生与学困生群体区别,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且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受到的启蒙教育、学习能力上的区别,是造成学困生群体存在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计算能力不足、解题能力缓慢、正确率较低以及记忆能力不强等问题,久而久之,学困生群体容易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学科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高,学困生的队伍正持续增长,且转化过程越来越艰难。那么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学困生的转化?笔者结合自身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探析和阐述。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数学知识环环相扣,学生只有学好前面的知识,才能继续学习后面的知识。很多学生因为前面的基础没有打牢,后面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导致学习越来越吃力,数学成绩不断下降。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在低年级和中年级的时候没有打牢基础,导致学习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时非常吃力,举步维艰。
        (二)学习态度不认真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中稳步前进的基础。很多学生沦为学困生,与学习态度不认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教师让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当耳旁风,结果上课的时候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不能当堂消化和吸收知识,积累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又如,教师让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学生心不在焉,上课开小差,思想不集中。教师辛辛苦苦讲完一整节的内容,真正被学生消化和吸收的不到十分之一。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层次不同的学习目标,尽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然而,很多数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紧、教学压力大、教学时间有限,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只照顾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学生,导致很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反而没有得到帮助,学习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吃力,最后沦落为学困生。


        二、转化策略
        (一) 学困生转化的前提是为学困生建立档案,了解其原因。 要想转化学困生,就得先调查了解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教育情况,为每位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并对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和家庭情况进行分析整理。要结合学困生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及其生活环境,分析了解学困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思想状况等心理特征,掌握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表现、学习成绩状况,为制定转化策略提供依据。通过对每个学困生不想学习数学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相对应的转化策略,从而帮助学困生走出厌学的困境。
        (二)要给学困生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教师必须对学困生的学习一时落后表示理解,同时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宽容心和同情心。不歧视、不贬低、不排斥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心理自卑,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树立起“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的自信心。
        (三)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方式,是减少两极分化最好的做法。教学时主要做好练习分层,练习是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数学练习,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可以成功,自己也可以学好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是搞好学习的前提。
        (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中,针对班里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根据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将好、中、差学生合理地科学地搭配。程度好的学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学困生在帮助之下也减轻了焦虑感并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五)加强个别辅导。课堂中,我们应有目的地巡视、对学困生及时指导与点拨;也需要必要的课后辅导。课外辅导可以是老师一对一的辅导,也可以是优秀生与学困生间的“手拉手”结对帮扶。
        (六)取得家长的配合。对学困生的情况要及时如实向家长反映,加强沟通交流,并与家长共同商量办法,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的学习。
        笔者认为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我们更努力地去探索。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变,如何使他们由“厌学”到“乐学”,由“困”到“不困”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高年级长期落后的学生赶上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从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意义、方法策略两方面入手,尽快提高认识,掌握方法,积极有效地把学困生转化工作有重点、持续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汪妍.基于微课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2]戴丽丽.显性教学:小学数学学困生实现转化的有效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3):85-88.
        [3]徐丽君.提高数学学困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四种途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109-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