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   作者:黄振华
[导读] 数学是一门兼具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学习难度
        黄振华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  215228
        摘要:数学是一门兼具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再加上数学文字的各种组合,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训练,避免学生因为理解错题目意思而出现错误的情况。经过“阅读”训练,学生读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以达到提高数学综合能力的目的。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育;方法
引言
        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结合一些小事展开,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重要性,并且结合各个教学环节和具体教学活动引导大家展开自主阅读。经过不断的强化和积累后,学生不仅会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也能够逐渐积累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利用阅读过程解决很多具体问题,这才是阅读带给学生的实际帮助。
一、数学阅读的特点如下
        (一)数学语言精确无误,在阅读中不会产生歧义
        数学阅读虽然与一般的语言阅读具有相同之处,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也需要感知、认读、对比、分析、理解、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参与,但是数学语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它是一种严密的、有目的性的,而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语言。数学语言除文字外,主要是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这些符号、公式、图表等都是确定的、严谨的,各自都具有精确的内涵,能准确地表达一定的意义。因此,数学语言中没有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歧义。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所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数学语言具有严密性,在阅读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语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语言,每句话都是严密而相互关联的。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时,就必须理解并抽取出数学含义,弄清每句话或者每个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阅读时需要调动抽象、分析、归纳、类比等思维活动充分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准确理解材料,体会材料中所蕴含的数学关系、思想和思维方法,并学会分析归纳借鉴,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现状
        (一)不敢表达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他们大概率会认真听讲,但是对于出现的疑问有可能不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会造成小学生的数学语言得不到有效锻炼。
        (二)表达不够准确
        现阶段,小学生由于对数学概念不甚熟悉,难免造成某些数学问题的表达不够准确,从而打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自信心,不利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一)使用规范语言,让学生自信说
        某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使得学生不敢用数学语言表达,怕自己说不好,说不准的心理导致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得不到丝毫提升。所以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规范语言,因为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精确的学问,有些词语可能在语义上看似相同,但是实际表达的数学内涵却相差甚远。使用规范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最终达到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科技工具,让学生爱上说
        科技的发展可以让某些数学定理或定义得以用非常直观的图形演示模拟出来,而且可以搭配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比如动画片形象来实现课上与课下的同步教学。小学生对数学语言陌生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对某些公式定理不熟悉,通过各种高科技工具,比如用计算机三维立体软件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每个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差异,从而达到对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们爱上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看法实现数学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效指导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能力是衡量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良好的教学指导工作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应当打破传统束缚,改变数学课堂的固有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围绕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讨论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在组织讨论之前,教学需要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任务,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从而保障每一位学生的见解都可以表达出来。在讨论进行中,教师要把控讨论主题,避免出现离题的情况。讨论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听到一些不同见解。借助讨论提升知识的理解,无疑是一种好的知道学习的方式。
        (四)以“错题反思”作为习惯纠正
        很多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已经形成自我意识,这些学生无论遇到何种题型,都存在一种惯性思维的自主习惯。这种习惯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如果对某一类题型不适应,则会接连犯错。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更加要对学生惯性的错误思维进行纠正。课堂之上,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陷入了错误思维的怪圈,而后引导学生将错误思维记录在“数学日记”中,再把相关题型记录一遍。再之后,针对学生错误题型找出根源,为学生提供一些同类型的课堂习题。做这些课堂习题的过程,也是一种数学反思过程。而差别就在于,是以纠正学生错误思维作为基准点,那么教师再帮助学生纠正思维习惯则更为容易。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发展能力,并帮助他们形成更好的素质思维。在教育中,他们还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就需要在不断的教学中总结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将它们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计划的练习,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惠宝.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考试周刊,2019(61):88.
[2]巫先花.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3]蔡丽妙.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新教师,2018(10):48-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