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丽玲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紫山中心幼儿园 福建泉州 362100
摘要:在素质教育下的幼儿园确立了五大领域教育,其中语言领域的教学需要以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语言文化为核心。但是幼儿处于掌握语言的初期,很多词汇不明白意思,简单的语言活动并不能实现语言教育的有效开展。民间童谣生动、有节奏感、便于记忆,深受幼儿的喜欢。因此,在语言领域中要做民间童谣的有效运用,提高幼儿语言综合能力,让民间童谣成为语言活动的资源、语言交流的内容、语言思维的导向、语言文化的载体,构建高效的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园;语言领域;运用
前言:语言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口语则是语言学习的核心方式,能够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但是在以往的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中,语言教学的开展都是以单一性的朗读和表达锻炼为主,幼儿的主动性差,在学习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抵触心理,从而影响语言能力的养成。在此情况下的幼儿园语言活动开展要重视民间童谣的作用,使幼儿主动进行语言练习,并在语言学习中完善自身的语言知识结构,促进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成长。
一、民间童谣的介绍
中国人是最勤劳聪慧的,许多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永恒的经典儿歌。民间童谣来源于生活,其内容简单、欢快,有一定的趣味性。童谣本身就是幼儿歌唱的歌谣,拥有一定的地域性,符合幼儿的年龄喜好和语言能力。所以幼儿对于童谣都有一定的传唱兴趣,能够主动的思考其中的内容,这能推动生活思考,保证成长的自主性。民间童谣在形式上拥有较强的节奏性,朗朗上口,幼儿能够快速地进行朗读,便于理解记忆。这种特点让民间童谣有口语化和方言化的特征,幼儿能够在唱读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感受和体会,有进行学习的兴趣。民间童谣中有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内容,比喻、拟人等,这些内容可以成为语言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初步理解语言表达,教授语言建构的思维。针对民间童谣这三个特点,幼儿园语言教育需要重视运用,利用优势推动幼儿语言的自主表达,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二、幼儿园语言领域运用民间童谣的意义
(一)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幼儿的语言发音不准确,这是普遍现象,也是语言学习的规律。通过民间童谣的运用,可以提高幼儿发音的准确性,强化音韵教育。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童谣的运用,幼儿反复的唱就能让音韵发音更为准确。
(二)促进语言词语积累
在幼儿园语言领域中语言积累是主要内容,但是对于不识字的幼儿来说,语言积累较为困难,更多的是硬性记忆,记忆不牢固。民间童谣的运用将词汇做出了精准的呈现,使语言有情境运用的呈现,在形式上也就可以达成有认知的词语积累,使幼儿有语言组织的基础。
(三)培养语言建构思维
民间童谣的描述都是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浅显易懂,但是其对于事物的描写有一定总结,是语言上的描述。因此运用民间童谣可以让幼儿的语言建构思维得到养成,形成自主想法和认识表达。比如“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啪啪真热闹。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甜糕,奶奶笑得直揉眼,爷爷乐得胡子翘”这首童谣就对过新年的事和物进行了描写,有助于认知下的语言建构,推动语言思维的发展。
(四)传承地方语言文化
民间童谣因为自身的生活属性其中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带有地方特色。在语言领域中运用民间童谣可以让地方语言文化得到传承。童谣的编写多为依照方言和流传下来的内容,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幼儿的传唱也就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
三、幼儿园语言领域有效运用民间童谣的策略
(一)重视民间童谣与语言教育的关系
语言领域中民间童谣的有效运用需要教师重视童谣与语言教育的关系,以此在教师设计和组织上做出引导,发挥出童谣的作用,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成长。重视的核心是改变以往只做民间童谣唱读的教学方式,从幼儿的语言发展出发,让民间童谣成为教学资源和方式。其中教师要做民间童谣的分析,根据不同得童谣内容来设计语言活动,并建立关于民间童谣的教学研讨小组,分析怎样在民间童谣中实现高效的语言教育,提高民间童谣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也让语言领域教育得到效果的提升。
(二)运用民间童谣建立趣味语言活动
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主要活动,这是新时期教育思想的要求,在民间童谣的运用上就可以利用趣味性来建立语言活动,让幼儿做大声唱读,保证语言训练的主动性。幼儿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幼儿不能主动的做语言表达,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语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以民间童谣建立的活动中,因为童谣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消除幼儿的胆怯和内向,而教师也开展集体性的语言训练。这样幼儿的发音也就能够得到锻炼,从不标准的模糊音变成标准的汉语发音,在童谣的唱读中也可以增加动作和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让幼儿有心理和性格的健康成长,在快乐中促进了语言表达意识的建立。
(三)运用民间童谣促进语言建构交流
语言领域教育的方式中主要是让幼儿进行交流互动,但是实际的教学开展中,幼儿的语言交流较少,都是以自己读为主,也缺乏交流的内容。在此情况下,语言教育的开展中就需要运用民间童谣,将童谣做拓展,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语言活动,从而使幼儿有进行语言建构交流的意识和认识,提高语言教育的效果。比如在基于“小白兔”童谣建立一个角色扮演的语言活动,组织幼儿根据童谣内容做唱跳,变成一个带有自我展示的内容。比如《骑竹马》“月光光,照草地,捡起竹竿当马骑,一二三,三二一,竹马骑到北京去”边念童谣边表演,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幼儿之间会有交流性的讨论,也有实践性的语言分析,可以提高民间童谣运用的效果,也让幼儿在其中获得快乐的感受。
(四)运用民间童谣推动语言思维发展
在以往的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中,多数幼儿都是在接受,教学也很难引导语言思维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幼儿缺乏语言认识,词汇认识明显不足。鉴于此,可以运用民间童谣来设计一个分析童谣内容的教学过程,让幼儿分析童谣中的词语,以达成文化知识积累和语言思维的发展。教师在其中要指导幼儿去感受童谣中的修辞手法,保证民间童谣运用下幼儿的有效理解。比如“我有一双小小手,小手像个小蝌蚪,我和爷爷握握手,只能握他手指头”的童谣运用中,就让幼儿分析小蝌蚪什么样,小手什么样,从而理解其中的比喻,实现语言思维的培养。
(五)运用民间童谣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对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要从文化认知上进行,所以在民间童谣的运用中要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和方言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让幼儿进行唱和读,从语言文化传承的角度开展能力培养,使其掌握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语言活动设计上可以做童谣接唱、改编等,教师在其中要提供帮助,以使幼儿的自主意识变成具体的童谣内容,实现有效的能力培养。
结论:总而言之,民间童谣让幼儿的语言活动参与变得积极主动,能够做自主性的语言训练和思考,并推动语言表达、交流、思维的成长,形成能力。在运用策略上需要抓住民间童谣的趣味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以此建立符合幼儿学习的语言活动昂形式,使语言领域教育得到有效性的提升。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幼儿在民间童谣学习中表现,加强引导和帮助,以让幼儿喜欢民间童谣,并调整语言活动的结构,以健康的民间童谣促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雪.民间童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20(09):164.
[2]肖年燕,辛均庚.民间童谣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07):94-96.
[3]吴文珠.浅谈民间童谣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与运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9(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