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代币制”在幼儿习惯养成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   作者:尚超
[导读] 好的习惯会让人一生受益,而幼儿期正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尚超
        济宁市实验幼儿园 272000
        【摘要】好的习惯会让人一生受益,而幼儿期正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发现,“代币制”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显著作用。但是代币方式的运用不仅需要教师与家长具备相关知识经验,还需要正确的理论支撑与恰当的实施策略。特别是关于代币物的选择、奖惩规则的制定、后期强化的技巧以及适时调整代币的功能,都需要教育者全面的构思与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代币制 习惯养成
        在《特殊教育辞典》中指出:“代币是一种综合的行为改变技术,通过建立系统的代币制度,同时增进儿童的多种良好行为,并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当儿童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即可获得相应的代币。”本文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从游戏化、生活化的角度,探究“代币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代币物的选择
        代币制(token?economy)源于行为主义的行为治疗技术,在儿童行为塑造过程中,代币制指儿童完成规定的行为后奖励一定的代币,然后儿童积累代币来换取相应奖品的一种强化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而“代币制”正是以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科学依据实施的。虽然大量实践研究证明了“代币制”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有显著效果,但是也并非任何物品都能用来做代币物。虽然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指出,强化物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但是依据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显然物质强化更为有效。代币物是一种具有象征价值的物质,代币物的价值并非它本身的售卖价格,而在于它的象征价值。
        因此在代币物的选择上,首先它要对幼儿有吸引力。即这些代币是幼儿十分喜爱的,能得到幼儿认可,并激起幼儿获取的欲望,如果代币物过于随意,甚至于幼儿可以轻易仿造或其他物取代,那么就失去了“代币制”真正的教育意义。比如,小班时期,幼儿对小粘贴这种奖励方式很喜欢。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小粘贴渐渐失去了对幼儿的吸引力,有的幼儿对小贴画甚至弃如敝履,这种奖励方式便不再有什么实际意义。如何奖励幼儿,如何让这些奖励更有意义,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其次,代币物要方便存放。因为考虑到后续奖惩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如果代币物不利于存取,那么其利用价值将会减弱,失去实用功能。代币的真正最终的意义是在于可以换取奖品,这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地方。为了规范奖品来源,杜绝不劳而获,我们规定,代币兑换的奖品必须是幼儿或老师在班级里亲手制作的东西,不能是在商店里购买的。
        由此可见,在代币的选择上,物品不宜过大,最好是老师亲自制作的一些小手工,例如用即时贴剪下的小红花、五角星、大拇指等物品,既保证了物品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便于张贴在评比栏,满足幼儿的成就感。
二、奖惩制度的确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给出的教育建议中提到:利用生活与角色扮演,帮助幼儿了解自己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懂得尊重工作人员。因此关于“代币制”的发放与扣除制度,我将其与幼儿一日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幼儿在园各环节的表现进行奖惩。
        1、把握发放时机,及时强化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普洛夫用一个非常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教育原理:预期良好行为出现以后,教育者如果不给予及时的强化,就会导致该种行为消退或泛化。否则,孩子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或者是老师分发奖励不公正。因此,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时,教师应立即奖励,让孩子们明白这种行为是正确的,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认可,这种正强化会促使该行为今后在幼儿身上频繁出现,从而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明确发放标准,有据可依
        代币物的发放标准应难易适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因为太高的标准,幼儿不易得到,长期如此,有些幼儿便会失去信心,开始否定自己,代币物因此失去了对幼儿的吸引力,也无法调动幼儿趋向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但是如果门槛太低,幼儿触手可得便不会重视。这样一来,代币物同样失去了可行性,在幼儿习惯的培养中起不到该有的效果。
        另外,在代币的发放上实行“不等价”制度,也就是说老师会根据行为的难易程度制定出不同的奖励机制,例如对按时来园的幼儿奖励一朵小红花,而值日生高效完成值日任务则奖励两朵小红花。除此之外,同一行为表现所达到的预期程度不同,奖励的代币多少也不一样。
        3、建立扣除制度,适度惩罚
        我们都知道正强化是提高正确行为发生的频率,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而负强化则是降低错误行为出现的次数,成功避免了同类不良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教师预期中幼儿形成的习惯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运用代币制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应坚持奖励教育为主,惩罚制度为辅,有奖有惩,让孩子知道如果做错了事情,就会被扣除相应的小红花。如迟到的幼儿就会扣除一朵小红花,出现攻击性行为打了其他幼儿就会被扣除两朵小红花等。扣除制度,适度惩罚以此来减少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从而达到约束幼儿行为,矫正不良习惯的目的。
        

 
        
三、代币功能的调节
        “代币制”的运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让幼儿在对数学的认知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小朋友之间互相讨论:“你得了多少小红花,比我多还是少?”“我已经有了5朵小红花,还差几朵可以兑换礼物?”……幼儿在无形之中学会了数字加减。另外,“代币制”的选取还有利于增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促进游戏的深入开展。我们将区域活动以代币为纽带联系在了一起,并将各个区域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一一对应,让区域活动成为了一个“小社会”。整个活动区在代币的联系下融为一体,孩子们个个是“职场小达人”,社会性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并体验到了父母工作中的辛苦。
        不过,实施“代币制”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强化理论来激励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对自我的认同感,是一种伴随幼儿一生的自我效能感,应由他律过度到自律,而并非一直靠外部强化物的刺激而做出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行“代币制”的过程中,逐渐以物质奖励过度到精神奖励,提高幼儿的内部动机,形成内趋力。在幼儿某一行为出现的频率整体有提高,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延长奖励时间或者逐渐减少代币物的发放,增强其行为时间,并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找准时机,最终停止强化物,把幼儿的良好行为的产生从最初的他律状态,转为自律状态,过度到自然情境中。
        当然如果某一行为在一定周期内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或者仍有个别幼儿改变不显著,那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奖惩策略,从而能够个别化地完成矫正行为。
四、结语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教育就能够实现的,也并非“代币制”这一种教育手段就能够达成的。只有家长、教师公共合作,多种教育手段相互融合,才能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永馨.顾定倩.特殊教育辞典[M].华夏出版社,2006
        【2】论“代币制”在校学生养成教育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2):68
        【3】任洪亮,论“代币制”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2):68-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