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四川省德阳市华山路学校 618000
摘要:教育戏剧是将戏剧的要素和技巧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学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体,通过自我体验和创造实现教育目的。它创新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更符合孩子的天性,更贴近他们的成长特点。为了使教育戏剧更好的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本文通过从戏剧元素与学科素养的关系,戏剧学习风格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自编自导与紧密联系的文本的关系以及知识、情感、实践的统一关系对跨学科视阈下教育戏剧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行相应的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戏剧;教学一体化;整合
一、戏剧元素与学术素养的关系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提出"把戏剧融入教学",提倡学生在戏剧实践中学习。因此,教育戏剧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是指戏剧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自然融合,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处理好戏剧元素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在融合课堂中,首先要注重学科素养,即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素质和态度,这是教学的基本目标。
根据文本的需要,它可以创建一个故事的情况下,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舞台展示,让学生成为"演员",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更直接的经验,挖掘学生内在的情绪更加紧张和上诉情况,对学生产生影响。戏剧元素是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学科素质的载体。当然,戏剧文化的渗透也有利于丰富和提高学生对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例如亡羊补牢,因为这个寓言是远离孩子们的生活现状,很容易有离解学习时,并不能参与。因此,我们尝试将戏剧元素引入中国课堂,引导学生进入时代背景,进入故事情境。在教室里,学生可以在牧羊户的附近玩耍,甚至可以在羊圈里玩耍,以恢复当时的情景。在这种戏剧元素营造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沉浸"在体验中,促进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思考,充分感受牧羊人的态度。学生学习时要有强烈的参与感,容易移情,对情感的把握,对道德的理解也可以自然。在情境再现的过程中,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戏剧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戏剧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语文教学法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会根据每个环节要达到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它注重语文学科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如: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等。戏剧学习风格是教育戏剧在课堂上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导游根据情况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种学习体验模式。例如:墙角色、角色扮演、教师入戏。它们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过程,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当教育戏剧融入到汉语教学中,教学方法依然沿用,同时汉语课堂教学也将采用戏剧学习风格。但是选择它的前提是它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服务于目标。与一般的教学方法相比,它能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启发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表演。所谓的"生动"的课堂。
在"亡羊补牢"这一课中,同样的戏剧学习方式有两个地方可以应用:故事棒。故事棒指老师讲故事时,请学生上台表演故事内容。在第一次使用中,老师用故事棒引导学生进入牧羊人第一次丢羊的情境。通过教师戏剧性的故事讲述,让学生构建牧羊人与羊相处、丢羊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比,这种方式能给学生更直接的学习影响,吸引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故事勾的第二个用途是让学生更生动地讲故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会直接复述课文。为了让孩子们讲故事更丰富生动,并在其中加入故事情节,使其更具有戏剧性。
三、自我设计与贴近文本的关系
在教育戏剧与语文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考虑文本与自我设计的关系,即再创造与创造的关系。首先,我们不能脱离文本。在融合类中,必须有一定的框架限制,即目标的方向必须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因此,我们在选择使用分开设计的部件时要小心。知识、情感和行动的统一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中,知识目标是最直接达到的,而情感目标则是在阅读课文后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得到一些启发,从而与现实接轨。而教育剧则更注重对学生心灵的挖掘。通过在课堂中营造的公共空间,让学生停留在这个环境中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安全地体验"社会现象"。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自我认知和社会体验。因此,实践"以情感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在二者融合的前提下,要注意如何实现知识、情感和行动的协调统一。让学生充分表达、交流和创造,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更好地引导学生"行为"。在教育戏剧中,我们将从意义的角度来探讨它。
例如,在"亡羊补牢"中,我们更关心的是牧羊人为什么丢了羊,而不是他发生了什么。因此,当中国教育戏剧融入课堂,我们将帮助孩子们建立自己和文本之间的内部关系一步一步通过上述教师参与戏剧,这样他们就可以体验到故事的基础上他们自己的经验。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牧人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进入"社会"的文本中,打开自己的想象,表达人类的各种情感。
四、戏剧教育的渗透分析
4.1理解单词,利用表演帮助
在引导学生理解生词时,对于那些学生早已熟悉或能够理解的单词,例如一些表达动作的单词,我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表演,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由于儿童思维的特点是直观和感性,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虽然在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时候可以要求他们参考详细的解释,但是词语所描述的解释毕竟是抽象的。如果运用情景表现,概念就能清晰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在教“哪样在海里捣乱”中的“砍、扔、竖”三个新单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不同的动作,让其他学生猜新单词。通过肢体语言,学生可以在台上台下准确地传递信息,进行互动,既明确了准确使用动词的重要性,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4.2 对文本的理解和表现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我直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表演,内容特点明显,对话生动有趣。例如“小露珠”这一节,小露珠等中小型动物是学生学习句型、拓展想象、体验情感的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青蛙,蟋蟀和蝴蝶来迎接露珠。在表演之前,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不同动物的特点,比如它们的动作、声调等,并根据课文做一些轻微的改编,使每个部分的表演更加完整。教师启发了同学们:“小动物们向小露珠问好,小露珠应该怎么回答呢?”但是小露珠没有回答。请在学生的想象和实践的基础上,想象小露珠应该怎么回答,怎么说你好,然后表演这一段。这种表演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
4.3留下空白的想象以及表演作为补充
课文中的一些空白也为学生的创造性表演提供了机会。《小露珠》的最后一部分描述了小露珠消失的场景。课文只用了三句话,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向日葵、杨树、牵牛花等植物都被这小露珠滋润过。现在小露珠离开了,他们能说什么,做什么呢?小露珠能做什么呢?怎么跟一株一株的植物说再见呢?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线条和动作,从场景出发,在学生口语练习的基础上表演。借助戏剧元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五、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教育戏剧的研究中,我们坚信,好的教育来自于对教育戏剧的不懈追求,好的教育将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体验。本次论述到此结束,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戏剧艺术,2002(1).
[2]陈恒辉,陈瑞如.让儿童在戏剧中学习和成长[M].香港嘉昱有限公司,2001.
[3]俞理明,韦爱诗.加拿大中小学戏剧课程及其启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