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秀
山东省聊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轩中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中学生,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人;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而作为重要传承媒介的教师,一定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认识,要有将传统文化灵活渗透到日常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节日民俗;中学生课堂;策略研究;
就目前来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少,而且趋于表面化、浅显化,他们虽然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应该去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渴望不够强烈,很少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传统文化。从老师层面来看,大部分老师对传统节日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在日常的授课中缺乏传承节日习俗的意识,教学方式也比较的单一,缺乏创新。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作为传统文化的节日民俗文化融入到课堂当中呢?
1 深入挖掘教材,课内课外相结合。
教材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第一抓手,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从教材中找到切入点,适时地进行拓展,融合课内和课外的内容,让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更加的全面和深刻。现行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民俗,尊重民间文化。编入了《社戏》《庆祝旧历元旦》《春酒》和《安塞腰鼓》四篇文章。其中《庆祝旧历元旦》和《春酒》都是关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此,教师在设计这一专题时,可以凸显传统节日。除了这两大板块,教材中还有一些文章是和传统节日有关系的,比如诗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关于重阳节的,《天上的街市》是关于七夕节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关于中秋节的,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故乡》都有关于春节的习俗介绍。教师在新授这些内容的时候,除了解读文本本身,可以拓展丰富的课外知识。
比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诗歌中提到了“登高”“饮酒”“赏菊”三个节日习俗,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重阳节有这些习俗,而且还得补充这三个习俗的渊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行群文阅读,给学生补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清照的《醉花阴》、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对重阳节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文中提到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学到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春节发红包的意义在哪里?因为随着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化,用红纸包钱可能已经转化为了微信抢红包、微信转账等形式,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收到金钱的数量,可能就不知道过年发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寄托着人们辟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美好愿望。文中还详细地写到了过年吃福橘一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春节时那些让你不愿意接受的习俗,通过和文中吃福橘一事进行比较,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阿长对鲁迅的关爱,还能让他们正确地看待节日习俗,理解习俗背后的美好生活期待。
2 丰富课堂形式,讲解活动相结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适应实际需要爱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感。基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尝试实践各种课堂形式,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节日习俗进课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节日习俗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抓住节日这个节点,丰富课堂形式。比如端午假期之前,我们可以拿出一两节课的时间,举行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端午节。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了解其起源、习俗和庆祝活动。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比如关于端午节的诗歌,比如现代散文,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沈从文《边城》中的短文《端午日》、还有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谈吃》中写到的端午节,通过分析名家笔下的端午节,让学生感受寄寓其中的作家情怀和蕴藏在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还可以举行话剧表演、诗歌朗诵、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兴趣,让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同时还可以让节日习俗的意义内化为他们的认识,有益于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弘扬。
另外,我们除了侧重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之外,还可以让他们动起手来,制作节日手抄报,制作绘画作品,甚至让学生动起手来,进行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在学校里或者倡议家长举行包粽子、编五彩绳的活动,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先人寄寓其中的情感,然后再通过交流和写作等后续学习任务,让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还要丰富它的呈现方式。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选择去实地考察采风,探索节日的来源。
3 增加节日广度,国内国外相结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同时提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其实,不仅英语教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可以将中外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理性地辩证地看待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平等的姿态、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不同国家的文化,同时,让他们在对比中感受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
比如在讲到《天上的街市》的时候,我们会讲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中学生对七夕节的了解比较少,大部分同学只是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来了解七夕节,他们不知道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也不知道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旧时代女子们会在乞巧节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我们在给学生普及这些文化知识的时候可以讲其和西方的“情人节”联系起来,因为商业的宣传,相比较而言,学生更愿意去了解情人节,但是他们对情人节的了解也是流于表面,只是知道这个节日就是表达男女情爱的一个节日,并不知道它的丰厚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节日进行对比,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能让他们全面地了解两个节日的不同,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不同意义。比如在讲到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他和西方的圣诞节进行对比,因为两个节日都是最盛大的节日,我们在对比的时候,可以从起源到习俗,从饮食习惯到庆祝活动,再到文化内涵,多角度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中外方文化的不同,从而让他们理解文化的丰富性,以平等的姿态,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中外节日习俗的不同,从而建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让传统节日进课堂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如何让传统节日在课堂上大放异彩,需要教师们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尝试深入挖掘教材,融合课内和课外,尝试丰富课堂形式,讲解活动相结合,尝试增加节日广度,国内国外相结合,加上老师丰厚的知识储备,一定可以让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杨霞.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