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五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许燕兰
[导读]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
        许燕兰
        始兴县丹凤小学
        【内容摘要】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个方面。笔者从在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发展小学生运算能力的五种有效策略浅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核心素养   运算能力   五效策略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个方面。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发展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5页和第6页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在长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实践与探究了五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发展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微课”导入新课,激发数学运算的兴趣
        进几年,在微课的热浪潮中,小学数学涌现了很多制作优良的微课,这给一线数学教师带来了福音。我们发现,原来很难向学生讲清楚的一些数学运算知识,都可以通过一个个制作优良、讲解清晰的微课让学生茅塞顿开,于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都纷纷采用微课来服务于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背土豆”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微课进行课前导入。让学生观看微课“老鼠背土豆”的童话故事情境,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一加一减两个场景,激发学生运算的兴趣,之后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展开了有关7的加减法的学习,让一年级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学习得数得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微课导入新课,不仅丰富了前置性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解决预习环节所遇到的疑惑,激发了小学生数学运算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减少计算教学过程中呆板、枯燥。
二、以“习惯”培养目标,培养运算思维的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可见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会思的好习惯,就要着力于每次运算时的行为。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跳绳(8,9的加减法)》教学内容时,导入新课后我呈现了一个“跳绳”的场景,用投影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其中丰富的数学信息:摇绳人数与跳绳人数、男孩与女孩……去观察,得到与8相关的加法,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从学生最容易观察的“跳绳人数和摇绳人数”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这一实际问题。然后探究掌握得数是8的计算方法,为正确计算有关8的加减法积累经验。那么学生就会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和基础,带着问题去思考并用数学运算表示出来。
        教师通过组织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教学活动,在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以“探究”教学活动,培养运算合作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页和第3页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还剩下多少”教学内容时,我根据学生理解图意的情况,提出问题:你能把图中的意思用圆片或三角摆出来吗?首先让学生同桌之间2人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如一个学生说:有5块奶酪,小老鼠运走了2块,还剩3块;另一个学生则可以用圆片等学具来代替奶酪,边操作边说,先摆5个圆片,拿走2个圆片,还剩下3个圆片。然后让学生继续合作探究“还剩下几块奶酪”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还剩3块奶酪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除了用数学的方法,还要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表达。在这些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能把表达与操作、形与数结合起来,而且还领会到减法的意义。
        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活动,既让小学生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小学生合作的意识,发展了小学生之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评价”促进提升,促进运算方法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并分享他们的成功的经验,让他们从参与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收获和喜悦。我在教学中实施了量规评价,对课堂学生或小组的表现简单地贴标签、分类、分等级,进一步激励发展小学生运算方法的创新。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 “两瓶饮料,哪个装得多?”
        教学时,我出示两瓶饮料,先让学生猜一猜:哪瓶饮料装得多?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到底哪瓶饮料多呢?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出一些可行的比较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
        由于教学活动与评价学生的表现结合起来,因此,学生自然会很积极思考,也容易促进学生运算方法的创新,为后续的运算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良好品质一旦形成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
五、以“拓展”训练任务,提升运算解题的技巧
        拓展是数学教学流程中不可缺少的重环节,学生完成课堂拓展练习是课堂教学反馈重要一环,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拓展训练,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11页指出:第一学段(1~3年级)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的学段目标,要求小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拓展训练是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环节。
        在学习完《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我掉了几颗牙、我家有几口人、我每天上几节课等,这样既可以有目的地了解每个学生能否用数清晰地进行交流,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拓展训练任务,让学生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所述的五种有效策略,基于核心素养,把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活动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做,把核心能力分解成具体的目标,注重能力培养的过程剖析,使学生对各项能力不断地内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 陈玉梅《基于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组织策略》 教育研究与评论  小学教育教学版 2014年
        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山西教育杂志 2015年第3期
        4. 《小学数学教与学》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2015年第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