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虹
重庆江北新村实验小学校 重庆 400020
【摘要】教育就是唤醒。课程意识,也是相互唤醒。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一般首先是有教师的课程意识唤醒学生的课程意识。
学生课程意识中生成意识的培养,是教师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对学情的灵活把握,是师生在课堂教学实践对话情境中建构新的学习目标意义的过程。此次“微课例”选用的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竹节人》的课堂片段,教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目标意识与过程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唤醒了学生的生成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文素养得到综合的提升。
一、主体意识激发学生课程生成意识
《竹节人》处于一个策略单元,要求“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课文导读出示了三个阅读目的。一是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二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三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教者让学生在触摸文本后总结达成任务目的一的阅读策略,再运用其策略学生自主完成后两个阅读目的任务。
在教学片段一和片段二呈现之前,学生自主阅读,总结阅读策略,这不仅仅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字,还使学生自己有意识地从已有的阅读经验中提炼策略,如:提取关键信息,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运用复述方法讲述故事。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变过程。
在片段一中,当学生提出“一哄作鸟兽散”可以看出人们玩竹节人的乐趣时,教者并非直接点出这么写的好处,而是点拨学生比较“一哄作鸟兽散”与“一哄而散”之间的区别,通过对比、想象,学生体会到了孩子们玩竹节人的高涨兴致。在整个过程中,教者对学生的阅读起着引导而非代替的作用。
二、目标意识激活学生课程生成意识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是单元导语中指出的语文要素,也是本次“微课例”的设计思路。教者在解决阅读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时,呈现了两个片段。
两个片段均以同一个主问题导入:浏览相关段落,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依次标上序号并做好批注。
在片段一中,根据主问题师生交流,有学生指出第十九段中“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可以看出孩子们玩竹节人的兴致高涨。教者借机向学生提问,“一哄作鸟兽散”在平常我们一般怎么说?学生回答是“一哄而散”。通过对比、想象,学生体会到了孩子们玩竹节人的高涨兴致。接着引发学生思考:作者在此为什么用“一哄作鸟兽散”而非“一哄而散”?学生的思辨由此展开,再让学生试着写一写这种场景。在目标意识下问题的巧妙设计,学生呈现了令人惊艳的成果。
生1:不知是谁叫了声“老师来了!上课了!”教室瞬间就炸开了锅。有的像一个调皮的猴子灵活地穿越一个个椅子,飞快回到座位上去;有的像一只追赶猎物的狮子狂奔而坐,累得气喘吁吁;有的像一头野马不顾前方困难,向着目标疯狂地飞奔。
生2:不知是谁先叫了一声“老师来了!”同学们像一群鸟兽般四处逃窜。有的像追逐猎物的豹子,有的像低飞冲刺的雨燕,有的像苍茫受惊的小鹿。那个男同学好比一只动作敏捷的猴子,灵活地翻越了三个板凳沉稳地回到座位上。
教者欣喜发现,多了“鸟兽”二字,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一哄鸟兽散”的情形在学生的笔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学生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三、过程意识引发学生课程生成意识
教学片段二中,有学生指出从文中“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神气!”“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神气!”第十一、十二段中描写装扮竹节人能感受到孩子的乐趣,教者提示学生关注十一、十二两段有什么特别之处。第三环节,读写结合。教者提出:你想怎么装扮竹节人?按照十一、十二两段的句式写一写。
生:我勾画的是第十一段“竹节人手上系了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从这一段话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装扮竹节人产生的乐趣。
师:他用什么材料把竹节人装扮成了什么啊?
生:用一根冰棍棒把竹节人装扮成了孙悟空,还在背上刻了“齐天小圣”四个字。
师:他竟然把竹节人装扮成了自己喜欢的人物,还有装扮成什么的?
生:还有用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扮成“金钩大王”窦尔敦。
师:大家注意看看十一、十二两段在句式上有什么特别?
生:这两段的句式相同。
师:那孩子们自己也来想一想,如果你有一个竹节人,你想将它装扮成什么样子?按照文中这两段的句式写出来。
现摘录两个孩子的片段:
生1:找一段妈妈做衣服剩下的红绸子来裁下一块,披在竹节人的肩上,就成了驰骋沙场的巾帼战士,把“花木兰”三个字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生2:翻出家里还剩的火柴,那处两根装到竹节人的手上,就成了手握两个流星锤的敖丙,“龙王太子”四个字刻在竹节人的背上,神气!
片段二的整个教学过程非常连贯,关注文章相关语句,体会竹节人带来的乐趣。最为重要的是,教者不仅仅止步于课文里孩子们的角度,更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竹节人。这个片段环节紧扣,学生由一个读者成为了作者,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能对文章深入理解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写作训练。这样潜心的设计是教者对课程意识中的过程意识融入教学的真实写照。
四、结束语
学生课程生成意识是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是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建。教者的课堂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者是课程的创生者,教者将课程意识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更,或充实、或替换、或增删、或拓展、或提炼,用课程意识指导课堂教学,学生总能让教者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刘美廷. 以课程意识驱动语文教材解读—以《一面》文本分析为例[J]. 中学语文,
2. 董燕.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师课程意识体系的建立[J].教育评论,2019,(02)
3. 王亦周. 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与内化[J].高等教育研究,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