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阅读”背景下高一名著阅读有效课堂策略研究 ——以《红楼梦》香菱人物分析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8期   作者: 郑朝娟
[导读] “真阅读”以保证学生阅读真正发生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形成阅读自觉为重点,
        郑朝娟
        (连云港市灌云县第一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200)

        摘要:“真阅读”以保证学生阅读真正发生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形成阅读自觉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品质为追求。而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着上亮丽的底色。在阅读名著《红楼梦》时,有意识在教学中围绕其特点,在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在课文与原著比照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寻找有效课堂的方式方法,让名著阅读课堂真正的成为有效课堂。
        关键词:“真阅读”  名著阅读   有效课堂
        前言:《红楼梦》,中国古代小说的颠峰,它描写了一群才、貌、识兼备的薄命女子。如多才病弱的林黛玉,豪爽聪慧的史湘云,才干敏捷的探春,天真好学的香菱……香菱,《红楼梦》里第一位走出来的薄命女子, 她的命运在《红楼梦》里尤为悲惨,从小遭拐,长大被卖,最后遭悍妇迫害致死,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的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香菱其人
        香菱,原名英莲,英者,落英也,莲落则菱矣。生在“最是红尘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城,其家是当地的望族。其父甄士隐是当地的乡宦“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整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其母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仪” 。正是香菱有着这样的根基,即使在被拐子拐走后,受了几年的折磨,也不曾改变与生俱来的气质与美丽。这与黛玉、宝钗的美貌、气质不分上下。
        香菱不仅有貌、有识、还更有才。香菱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学诗。香菱不仅读诗,与众人讲解自己对诗的理解,而且还悟出了些道理。薛宝钗说香菱“呆头呆脑”、“呆子”更能形象地突出香菱苦学作诗的情景,而非真的什么都不懂的呆子。
        无论外界的环境多么污浊以及加诸在香菱身上的磨难多么险恶,香菱始终保持着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以及温和、乐观的性格。相对于同为孤女的黛玉、妙玉、龄官等人冷傲孤僻的性格,香菱则完全与之相反,她每次都是“笑嘻嘻”面对众人。
二、香菱其命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一部描写封建社会青年女子的悲剧。小说里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剧……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里的女子美丽聪明,才华横溢,纯洁高贵……但都被那个社会一一毁灭。香菱与其他红楼女子一样,也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香菱的悲剧从她的几次名字的更改就可以看出些端倪。
        她在苏州的自己家中,叫做“英莲”,脂砚斋批曰:“设云‘应怜’也。”在第一回,英莲第一次出场就被癞头跣足的和尚说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末了还说了四句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她被拐之后,为薛家买去,做薛蟠的妾,更名为香菱。在太虚幻境的图册上,香菱的画是“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是妾,夏金桂是妻,即使香菱不愿意,她也不敢说什么,更何况心思单纯的香菱根本就没想到改名字只是夏金桂摆布自己的开始,只因自己的才貌引来心胸狭窄的夏金桂对自己的加害。
        三、香菱其“意”
        香菱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红楼梦》中,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认识意义。在《红楼梦》中,她既不是主子——小姐、奶奶;也不是奴仆——丫鬟。她代表着一类人,是介于主子与奴仆之间的一类人。
        当然,香菱的认识意义在于她的悲剧。她的悲剧的特质完全不同于《红楼梦》中的任何一类。
        她的特质是“本分”、“循规蹈矩”。她没有晴雯的反抗,没有袭人的心计,没有司棋的越轨。她顺从丈夫,服侍婆母,服侍小姑,期盼和正妻和平共处,共襄夫婿。而且她是一个一生下来就遭难的人——僧道舍她出家;幼年被诱拐;好不容易配与一个殷实的小康之家冯渊,又被薛呆子强抢而去。有道是苦尽甘来,可是她并未如此,命运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她毁灭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香菱的形象昭示人们:《红楼梦》中的女人是不可能有好结局的,封建社会里的女人不可能有好结局的。封建社会一向从崇信的法则是:善恶毕报,但在香菱的命运里完全失去印证。这样的认识意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任何一个形象所不具备的。
        香菱的悲剧是那个社会造成的,是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她性格的悲剧。中国封建社会不把女人当人看,男人是那个社会的主宰,丈夫可随意打骂妻妾,把女人视为花鸟、玩物和工具;不但男人欺压女性,女性与女性也互相进行迫害,妻与妾之间的迫害,妾与妾之间的争宠斗争,这些都是那个社会的制度所造成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1987:4
  [2]王卫民.《红楼梦》刘履芬批语辑录[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12,4
        [3]孔令彬.留得残荷听雨声—英莲香菱秋菱[J]河西学院学报,2002,(4):7-11
        [4]孔令彬.二十世纪以来香菱研究综述[J]红楼梦学刊,2013(2):41-63
        [5]吕冰洁.论女性视域下的“香菱”悲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5):14-16
        [6]徐本来.从名字看香菱苦呆美的性格[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8):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