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名著阅读内动力 ——以《西游记》趣味导读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8期   作者:张婷婷
[导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名著阅读与指导成为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热点
        张婷婷
        济宁高新区崇文学校 272000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名著阅读与指导成为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西游记》趣味导读课程的实践研究为例,具体分析了多路径熟悉情节、个性化解读人物等教学策略,导向真阅读和深阅读。
        关键词:西游记 ?名著阅读 ?课程设计
        部编本语文新教材重视名著阅读的内容,增加了对经典阅读的要求,济宁市的中考试题也加大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西游记》作为七年级上册的阅读书目之一,能否唤起学生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与方法,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名著阅读教学意义不凡。从学生的语文生活来看,以经典浸润少年心田,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审美层次,则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作为“童心之作”,《西游记》的阅读“门槛”不高,适合于“打底子”,其想象丰富、情节曲折、人物鲜明,语言诙谐,较为贴近学生指向趣味的阅读心理和指向悬念的阅读期待。同时,《西游记》也是一部“人间之书”,在孩子读得懂的故事后隐藏着成人体验过的生活,名著导读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
        下面以《西游记》趣味导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展开论述。
        一、熟悉情节的几种路径
        据初步的学情调查,学生对《西游记》原著的阅读经验是很匮乏的,他们往往通过少儿版读物、电视剧、动画等媒介,知晓了若干个经典故事,也能说出一些家喻户晓的神佛、妖魔、宝器等。看似人人知“西游”,然则真正阅读过原著的却寥寥无几。为了鼓励学生亲近原著,在课内外完整地阅读,我们试从以下路径来引导学生熟悉情节。
        1.唤起兴趣,回归文本
        因其经典,“孙悟空”这一形象几乎成为了《西游记》的代言人。可若问起“孙悟空”的称号变化及其缘由,不少学生却茫然不知。这一阅读问题便自然地转化为导读课程的出发点,它源于学生的阅读盲区,能激发讨论兴趣,还能借此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的指示性阅读针对性更强,效率也更高。
        从“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中的“美猴王”,到“菩提祖师所赐”的“孙悟空”,到“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中“亲口夸称”的“齐天大圣”,再到“唐三藏所起的诨名”——“孙行者”,最后到“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时的“斗战胜佛”。
        学生一次次地在文本中搜索着有效信息,兴味盎然,在愉快的阅读与交流氛围中,他们与原著的隔阂渐消。除了“孙悟空”,学生还萌生了进一步了解其他人物及其相关情节的欲望。为了蓄聚阅读整本书的期待,我还设计了“为人物建档”“为人物立传”等阅读任务,鼓励学生通读全书,以人物为线索来熟悉情节,并能尝试内容的整合。
         例:
               
        
        2.一篇触发,习得方法
        利用节选于原著的名篇,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以“三调芭蕉扇”为例进行了教学探索。
        即使是如“三调芭蕉扇”这样的名篇,有三个章回的篇幅,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但与全书相比,也只能展示情节波折的某一维度,教学的生成性和发展性不强,单篇的阅读容量和文化价值也就有所局限了。因此,我将“三调芭蕉扇”这一篇作为能牵线引导出《西游记》中其他情节的导读线索,引领学生由单一的“点”,走向全书“点”与“点”之间的联结,因其文本信息的关联,以“点”带“面”,从而熟悉整本书的情节。
        “一调芭蕉扇”中孙悟空借芭蕉扇遭到铁扇公主的拒绝,细读这一回,学生能读到“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只因“又是冤家了!”(孙悟空曾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与罗刹女之子红孩儿。)这其实是作者的回叙,即直接叙说过去的事情。教师便可以由此引导学生浏览目录,阅读第四十回至第四十二回,了解罗刹女口中“我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与孙悟空口中“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的矛盾。这种“回叙”也牵动了学生阅读探寻的兴趣,他们发现孙悟空称罗刹女为“嫂嫂”,是因“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牛魔王何时与孙悟空成了结义兄弟?教师又一次引导学生阅读第三回和第四回,这又联结起“龙宫借宝”“大闹天宫”等情节。引导时,不必要直接呈现内容,可在导读时设一些悬念,提一些问题,留待学生在自读中慢慢思考。
        除了相联结的情节,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某一名篇相类似的情节。例如,在阅读完“三调芭蕉扇”之后,还可以去读“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等同样情节曲折或场面宏大的若干章回,并尝试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意识,也可以组织《西游记》专题阅读活动,同样从“三调芭蕉扇”入手,从“罗刹女”引申开去,可以设置“女性妖魔”专题,去读一读“趣经女儿国”“盘丝洞斗妖”等情节,从“红孩儿”引申开去,可以设置“背景不凡的妖魔”专题,去读一读有关“黄袍怪”“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灵感大王”“黄眉大王”“赛太岁”“老魔”等的情节。学生们能在阅读中尝试着将具有一定关联的情节对比参照,逐渐成为会思考的阅读个体。
        3.整本阅读 ,寓学于乐?
        新课标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核心素养,它们也是确立名著趣味导读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以读整本书为目标,设置了以《西游记》为主题的“大富翁”游戏纸牌制作活动,以寓学于乐的形式推进全书的阅读。该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4-6人,各有分工,学生参与度高。相比于静态的阅读,动态的阅读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尤其是男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便于观察与指导,我安排了2-3课时的准备及制作时间。
        这样的导读课程不仅局限于阅读本身,还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为了制作一份精美的游戏纸牌,学生必须熟悉全书情节,边阅读边记录,逐步梳理,分类整理,在反复阅读中比较筛选,在小组讨论中提取概括,并以新的形式重组并呈现。这样的阅读活动过程是指向实践与创新的,它既能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浸泡”于名著之中,又能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思维与审美水平。
        为了合理安排游戏牌中的关卡,学生将精读名篇与浏览目录相结合,有以情节的推进为据的,结合“九九八十一难”,安排了“四圣显化”“难活人参”“琵琶洞受苦”“路阻火焰山”“七情迷没”“比丘救子”“天竺招亲”“通天河湿经书”等情景;有以空间的转换为据的,设置了“流沙河”“五庄观”“乌鸡国”“车迟国”“火焰山”“朱紫国”以及“龙宫”“冥府”“天庭”“炼丹炉”等场景;也有将以上两类相结合的。
        为了巧妙设计游戏牌中待抽取的卡牌,学生提取了与人物联系密切的典型情节,整理了有代表性的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并根据游戏的特点稍作调整,呈现出“被困五行山,孙悟空原地停留”“被铁扇公主扇回水帘洞”“黄风洞遇难,被吹飞,可到棋盘任意一格”“嫦娥向玉帝告状,八戒被贬,退后两格”等增加趣味性的内容。
        为了使游戏牌更美观,更体现个性,学生还为以“师徒四人”为主题的玩家卡牌绘制了卡通人像,设计了关卡、待抽取卡牌以及整体背景的图案和配色,部分小组还提供了同样精美且内容详尽的玩家说明。
        至此,学生不仅亲近了名著,还尝试了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文学与文化在他们眼中鲜活了起来。
        二、个性化解读人物
        整本书的阅读背景宏大,能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人物提供较为开放的平台。这也是教师阅读指导的着力点和重难点。
        1.让人物立起来
        受认知水平和阅读经验的制约,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较为单薄,容易忽略人物形象的变化,也不易发现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影响,分析的维度比较单一。
        因此,我组织了辩论“孙悟空最大的危机出现在取经前还是取经后?”学生进行了比较阅读,各自准备观点和理由,并分正反两方进行了信息的整合。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的辩论热点由“是被压五行山还是被困阴阳二气瓶”逐渐转移到“是否反天宫”与“是否保唐僧”的比较。由“危自外起”到“危由心生”,学生关注到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成长变化过程,由对文本的接受转向对文本的感悟,由表层的情节转向深层的主题,学生的能力层级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以此为发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孙悟空性格上的转变,并探究其根源,可指导精读前六十回和后四十回中相照应的情节,比较其中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异同。
        2.让人物关联起来
        忽视整本书中的人物关联,或顾此失彼,或主观臆断,都将使人物分析有失偏颇。以“师徒四人”为例,学生往往只关注“孙悟空”,而忽视了另外三位,更罔论人物关系网的构建。
        因此,我要求学生能根据情节,对师徒四人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并提供了若干个提示性问题:你如何看待猪八戒?和孙悟空、猪八戒这一猴一猪比较起来,第三位徒弟沙和尚的故事显得较少,那在整个故事上如果没有了沙和尚,行不行?那如果没有了猪八戒呢?孙悟空很具有战斗性,为什么要对师傅唐僧俯首帖耳?孙悟空的人际关系如何?唐僧为什么要历尽千难万险到西天取经?师徒四人为什么一个都不能少?教师可引导学生任选其中的1-2个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完成适当的旁批,并通过整合,将其呈现为一则评论性的短文。在同伴交流和集体讨论中,学生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师徒四人的新发现、新认识。这种由个体到集体的主题式阅读活动为学生全面地解读人物提供了新思路,也应当迁移到不止于“师徒四人”的关联性人物分析中去。
        3.让人物有人情味起来
        正如孙悟空兼具猴、人、神的三重特性,《西游记》中的诸多形象也具有人的情感,能折射出人性的善恶。考虑到学生兴趣和导读梯度,我们先以学生熟悉的形象——“铁扇公主”引入,分析了她作为红孩儿的母亲,与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的例子,一方面是母子亲情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是心胸狭隘的表现。启发之下,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形象,精读相关章回,独立思考,并能诉诸书面表达。
        为了让更多的阅读发现得以相互触发,我们组织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性西游”微论坛。有学生另辟蹊径,分析了白骨精的可怜之处,即穷困潦倒(没有强大的法器)、出身卑微(无父无母且只是一具白骨)、法力低微等;有学生通过比较,细数了各情节中八戒的善恶,并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呈现;有学生引经据典,剖析了面目狰狞的金毛犼多情的一面,如自称"赛太岁",对抢来的金圣宫娘娘用情至深、无比信任,放心地把紫金铃交给了她,听说孙悟空要来带回金圣宫娘娘,无比愤怒,当金圣宫娘娘被救回朱紫国时,恋恋不舍,无比惋惜。
        在成果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这部“童心之作”中蕴含的人情味,对人物的理解也愈发深刻了。
        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是否必须由教师提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交的“作品”也应该成为有力的补充。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于表现性评价,不止于学生“读了多少”,更在于“爱不爱读”“会不会读”“读出了什么”乃至“能不能养成品读经典的习惯”等发展性目标。具体到教学中,我们还应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可设计分层级的阅读任务,注意梯度的合理安排,发挥同伴的互促作用,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的。
        ?
        参考文献:
        [1]袁远辉.名著导读:一篇触发 牵线引导 阅读全书——以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导读《水浒传》全书为例[J].语文知识,2015(6).
        [2]邓彤.故事写作:写作课程不可或缺的元素[J].中学语文教学,2016(1).
        [3]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J].语文建设,2016(9).
        [4]李煜晖.略谈整本书阅读课程方案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5]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5).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8年9月),女,汉,山东省济宁市,济宁高新区崇文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柳行街道崇文学校,联系电话:15269766683,邮编:27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