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贵华
江苏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邮编:211700
摘要:国家认同的建构一直是多民族国家极具争议、错综复杂而又不容忽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主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全球化和去中心化双重力量的作用下,多民族国家内部族群身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强化,公民身份遭到了削弱,进而存在族群认同超越国家认同,造成肢解国家的后果。加强政治社会化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立足中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意识教育等方面,全面推进和加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
关键词:高中;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教育
引言: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家认同方面的建构、教育工作已然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认同建构是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深刘地影响着主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一、苏北普通高中国家认同教育概述
(一)国家认同教育。简而言之,国家认同就是个人对国家的认可和归属。这种认可和归属包括了认知、情感、价值观、行为四个层面。而国家认同教育就是给予国家认同做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国家认同教育在民族成员的国家意识、归属观念、认知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优化与加深,同时在国家的尊严、利益方面倡导主动的维护与保障工作,其也是国家型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国家认同教育主要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让高中学生在教育中认识到自身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不断的加深个人与国家的联系,一般的国家认同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了相应的政治、文化、价值、地理等多方面的认同教育。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家、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工作,从而在普通高中国家认同教育中做出助力。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功能。在具体表现上国家认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稳定功能:这种群体性的心理特征在国家层面就是一种政治共识,对国家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统治和带领这个国家的政治权力的认同,这就为这个国家的政权合法性提供了基础。另外这种认同意味着民众对统治者的认可、理解、尊重和服从,这有助于政治权力集团的统治和对社会的治理,所以国家认同有助于政治统治和政治环境的稳定。第二、规范功能:个体对国家的认同就意味着对这个国家体系下法律精神和规定的认同与遵守,这就形成对个体主体意识上和行为趋向上的规范,进而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第三、治理功能: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一个国家内部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治理,而良好的社会治理离不开牢固的国家认同。
二、苏北普通高中国家认同教育现状
(一)国家认同教育目标和要求模糊。在对苏北普通高中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得知,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对于国家认同教育工作始终都在践行。更多情况下将其融入到德育教学、爱国主义教学其中。但是更多的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国家认同教育目标、观点方面未做明确的指出,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指向性以及目的性,从而在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阻碍。以苏北一普通高中的调研结果可知,约有30%的学生对于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着认知上的不足,约有25%的人将国家认同教育与爱国主义混为一谈,甚至有20%作用的老师在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中,都是按照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求进行的。这种状况之下,就导致苏北普通高中对于国家认同教育践行、发展方面进展较差。
(二)国家认同教育形式单一。现阶段,国家认同教育还是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老师为主要的指导者、学生作为受众,采取讲述的方式进行理论灌输。
在对苏北地区普通高中的走访后得知,其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也是遵从这种模式,更多的将课程的主动性交由老师来掌控。采取的形式也是与其他课程相似的教学模式,在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方面有着极大的损害。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约有56%的高中院校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是采用基本的“教师—课程—学生”的基本模式,有15%的高中对于该模式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是从总体而言还是采用“课堂讲述”、“板书笔记”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虽然在大体方面不会出现错误,但是在积极践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下是存在阻碍的。
(三)教育评价侧重对于知识的考察。我国学校教育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所采用的考察对象都是对于知识的积累与掌握程度,具体检验方式就是利用考试、试卷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试卷成绩的高低),在苏北地区践行的模式也大多与此类似。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下多了一种方式的考核,就是利用网上的课程、问卷进行学生的知识掌握,考察学生的课程出勤率、考试的分数、整体班级的优秀人数占比等。不管是对于学生个人的成绩要求还是班级整体的占比要求,更多的是对于高中学生知识方面的考察,对于实际能力、操作、活动方面的检验、考察工作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有一位苏北地区普高的学生谈到:“国家认同对我们有用吗?一天天的考理论、讲理论,真烦!”虽然该学生的意见存在一定的偏激状况,但是也透露出现代化的国家认同教育方面存在教育评价侧重对于知识考察的问题。
三、优化苏北普通高中国家认同教育的策略
(一)明确国家认同教育目标和实施要求。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做好目标与要求的落实,苏北普通高中国家认同教育也不例外。为了更好的将国家认同教育积极践行至苏北普通高中,就需要相关高中院校在深入了解国家认同内涵的目标以及要求基础上,对现阶段高中的国家认同教育方向以及措施做出调整,从而促进苏北地区普通高中国家认同教育的积极发展。
(二)教育实施方式和途径的革新。开展任何活动,单一的形式终将走向消亡。因此在优化苏北普通高中国家认同教育中,就需要做好实施方式和途径的革新。首先需要个性化的发展,依据学生的不同状况、理解程度以及文化程度开展相应的国家认同教育。其次,加强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网络丰富国家认同教育的形式、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最后需要突破课堂教学的格局,将国家认同教育活动有效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三)将国家认同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评价指标之一。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往学校的国家认同教育方面存在偏理论的状况,为了有效的改善这一状况,就需要将认同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到评价指标中。首先是对于学生,需要将原有以考试为主要考察的模式进行调整,增加相应的活动考察工作;同时也需要校方积极组织相应的国家认同教育活动,以便学生可以更好的投入其中。其次是对于校方,需要将国家认同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的评价方面之一,从而在思想方面加强对于该方面的重视,相应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也会更加富有保障。
结束语:国家认同受社会发展水平、自然地域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宗教信仰、民族政策、文化教育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客观因素我们只能循序渐进,而对于文化教育等主观因素,我们便有大可为之的空间,以主观因素补客观因素,带动客观因素的发展,便是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而在国家认同教育这一块,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还是民族文化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等方面,我们都不能拘泥于过去的知识、理论、方式、方法,而应该更加注重被教育者的内心真实的体验,这样才能增强被教育者的主体效能感,才能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曾水英,殷冬水.国家认同何以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国家叙事”为分析中心[J].江汉论坛,2020(10):46-52.
[2]万传华.新时代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叙事方式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5):8-14.
[3]张成尧,周雨.新媒体视域下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困境及纾困之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0(0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