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英
云南工商学院中文系 云南 昆明 651701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大多蜻蜓点水、惊鸿一瞥,但就是这浮光掠影式的描绘,也足以给人强烈的审美体验,感染读者、震撼读者。本文选择《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三国演义》 女性形象 审美价值
一、维护传统道德,树立女性楷模
《三国演义》中的政治主体是男性,小说中的女性和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她们虽然被卷入政治纷争,但是大多思想纯洁保守,对“忠义”“节烈”思想有着超出男性的坚定信念,她们所行之事更符合传统道德的要求,因而,她们成为了忠义坚贞的楷模。且不论她们的选择是否属于明智之举,单论她们的情感之真挚与信念之坚定,也足以令人发自肺腑的赞叹。毛宗岗说:“妇人不幸生于乱世,遂使命如草菅,哀哉!”在那个女子朝不保夕,荣辱生死皆握于强权者手中的时代,尔虞我诈、朝秦暮楚的情况俯拾皆是,正因如此,那些从一而终,坚贞忠义的女子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这类女子往往有着道德化、理想化、类型化的特征,同时也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寄托,她们在忠义节烈方面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让她们超越了男性,负担起承载、传承“忠义”思想的重任。她们作为女性崇尚仁义礼智、忠勇节烈的时代楷模,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做出卓越贡献,激励着后人争相效仿,前赴后继的为维护家国和民族的主权与利益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
二、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小说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男性间斗智斗勇、文武并用逐鹿天下的史诗,但是,如果整本都是男性的权谋斗争,没有女性形象的点缀,那么它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在男性的攻守间略施粉黛,便之可以调节叙事节奏,变对抗的紧张、激烈为温和、舒缓,使叙述张弛有度。小说中第二十九回中对孙策之母吴太夫人的描述就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
东吴群臣与执意要杀“神仙”于吉的孙策形成紧张、激烈的斗争局面时,被知晓此事的吴太夫人以理相劝,缓和了众臣与孙权的关系。当孙策又一次不顾群臣劝阻,亲手斩杀于吉,受其鬼魂所扰,并再次与群臣陷入激烈的矛盾中时,又是吴太夫人力劝孙策设醮于玉清观内,并要求他亲往拜祭禳解。孙策身死,孙权继任,东吴正处于权力交接、局势动荡的关键时期,又是吴太夫人出马,以孙策遗嘱告知匆匆赶来的“顾命大臣”周瑜,让周瑜忠心辅佐孙权,这才稳住了东吴的局面。由此不难看出,吴太夫人的介入,使得这段情节的叙述节奏由紧张趋于缓和,由急促转为舒徐,这显然是作者有意借助女性的介入来调节叙事节奏,缓和紧张局面。
女性的介入除了能调节叙事节奏外,还起到充实故事情节的作用。刘玄德被曹操所逼,携军民十数万仓惶渡江,赵云护送的甘、糜二夫人也在动乱中被冲散。赵云自觉无颜面对恩主刘备,于是往乱军之中搜寻二位夫人的踪迹。几经波折后,终于在一口枯井旁寻到了怀抱阿斗、独坐墙下的糜夫人。当读者终于长舒一口气,认为窘迫的糜夫人一定会被赵云安全带离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情节也随之发生了转折。糜夫人为了不让受伤的自己拖累赵云,以便赵云能安全带走刘备的唯一骨肉,所以她决然选择投井自杀。糜夫人之死使这段情节更为丰富饱满、曲折生动,深刻的道出了战乱令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沉重事实,同时,也生动的刻画出糜夫人深明大义、刚毅节烈的性格特征。
在男性的斗争与厮杀中,正是因为女儿的这一点“红”点缀其中,才为小说增添了些许绚丽的色彩,让人不止沉迷于战争的力量与男性的阳刚,也偶尔驻足于女性的柔美。如果没有她们,三国的世界便是单调乏味、残缺不全的。
三、影响时局走向,拔高女性地位
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处于配角的地位,人微言轻,没有太多、太大的发言权,但是她们对政局与战争的影响却不能小觑。
她们或是作为两大利益集团的联姻工具维持着两家的联盟;或是以自身武力决定战场形式;或是慈母教子成仁,儿子谨遵母命;或是以自身才智、美色影响局势……这些柔弱女子就算不能在战场上斗智斗勇,也会在战场之外对时局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刘备集团与江东之间,自从以孙夫人联姻之后,两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即便是孙权想要取回刘备暂借的荆州,也只是派使臣口头讨要,从来没有诉诸武力。在孙权用计将孙夫人骗回江东后,两家失和,随后便发生了吕子明白衣渡江武力夺取荆州,导致关公身死的无法缓和的冲突,更是爆发了刘备率蜀汉大军讨伐东吴的大战,正是这场大战严重削弱了蜀国国力,让蜀汉成为三足鼎立中最孱弱的一方。所以说,孙夫人是维系蜀汉与东吴和平的一条重要纽带,对两家的联盟抗曹起着不可替代的关系。
女性的魅惑与机变在政治斗争堪称一把锋利且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也成了女性在波诡云谲的斗争中的制胜法宝。以女子之柔肩担起为国除贼、匡扶社稷的貂蝉,在战场外施展“美人计”,成功的除掉了国贼董卓,保住了汉家的江山,改变了朝臣朝不保夕的局面,立下了连曹操都无法企及的功勋。
还有亲身冲锋陷阵的祝融妇人;刚烈忠义的徐庶之母;促子报恩的太史慈之母;教子成仁的姜叙之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时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个人意识觉醒,反叛儒家传统
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约束女性,主张“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纲常伦理所严格要求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与“三从四德”的苛刻要求,其核心无非是要求女性绝对服从男子的意志。受这些糟粕的影响,《三国演义》中的大部分女性完全散失了自我,成为男性的附庸和政治斗争的工具。可是,《三国演义》也不可避免的刻画了一系列个人意识觉醒,敢于反抗儒家传统的大胆、反叛的女性,充分展示着女性的人格魅力。
文叔之妻就是最典型的一位反叛女性。曹爽从弟文叔之妻,早寡无子,他的父亲想劝她改嫁,她截断自己的耳朵明志。后来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她的父亲又想劝他改嫁,她挥刀砍掉自己的鼻子以示反抗。按说,封建礼教的“三从”要求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面对父亲的意志,女性应该毫无疑问的遵从,但是文叔之妻则不同,面对父亲欲让自己改嫁的想法,她毅然的截耳断鼻明志,以自己的决绝反抗父亲的安排,既打破了“三从四德”的束缚,也突破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有所毁伤”的告诫,发出了时代女性的最强音。
封建社会的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强调“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对于女性而言,完全没法左右自己的婚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无疑是天方夜谭,改嫁就更是不可思议了。然而赵范之嫂樊氏,不仅身穿缟素公然抛头露面为赵云把盏,更是订下了再嫁的择偶标准:“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丈夫同姓。”对于一个身处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性,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做出这样惊人的举动,在当时看来绝对是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的离经叛道行径。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她个人意识的觉醒,以自己的大胆言行对抗压迫女性的伦理道德。
总之,《三国演义》中这类女性形象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她们不再一味屈从于男性,而是人格独立,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作者的刻画使得此类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重新定义了对女性价值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周知昊.《三国演义》的女性形象及其思想道德意蕴[J].新西部(理论版),2014,16.
【2】梁明英.浅析《三国演义》作者女性观的矛盾[J].名作欣赏,2014,3.
【3】高灿.《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4】杨鑫.《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5】曾美桂.《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原因[J].芒种,2017,6.
注:本文为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教师类项目课题——《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093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