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协同与延伸: 核心素养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8期   作者:吴桐1,何锡嘉,徐晓君,赵磊,罗少英,曾丽蓉(通讯作者)
[导读] 本文旨在探索核心素养视阈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践路径与内生逻辑
        吴桐1,何锡嘉,徐晓君,赵磊,罗少英,曾丽蓉(通讯作者)
        (广西医科大学,南宁市 530213)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核心素养视阈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践路径与内生逻辑,以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革的必然需求、应然架构及实然路径为考察点切入,提出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当走向融合、协同与延伸,以解决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前言
        近年来,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作为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引发教育各界关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这一工作要求,对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层面提出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内容在内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有学者借助数据可视化工具对近两年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近年来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呈现急速的增长态势,学科素养、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等关键词在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中频频出现并已获得较多的实践支撑[[参考文献
[] 杨磊,朱德全,林克松.核心素养研究热点领域解析——基于CNKI学术期刊文献共词的可视化证据[J].当代教育科学,2017(6):92-96.]-[[] 邱利见,赵文政.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的分析[J].现代信息科技,2018(6):89-97.]]。由此可见,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育指导理念,应当最终落脚于教育实践,为教育实践的发展优化提供有力支撑。在核心素养体系中提到,学生健康生活应当包括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尤其特别指出在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在卫计委联合多个部门办法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相关心理健康宣教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应当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特点但其专有特点亦不可忽视,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医学生所面临的身心压力理应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的要求下,结合工作实际,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落细落小落实“十大育人”工作体系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学功能,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重要实际问题。
一、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革的必然之需求
(一)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要求来自多方面,其中包含自上而下的教育教学政策指导和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首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应当视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上、增长知识见识上、在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出工作要求,其中,完善人格是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确保相关工作开展实效,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先后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指导性政策文件,加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构建包含教育教学在那的“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第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解答“培养什么人”及“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新形势下结合当下社会现实需求提出的新教育工作指南和要求。在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引领育人模式和课程变革。在核心素养体系要求下,学生应当具有健康生活的理念和能力,其中包含具有积极心理品质、具备心理应对和调节能力的健全人格要求。在诸多学者的研究中可知,在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教学改革作为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实现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行为[[[] 石欧.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9-11.]]。有研究者指出,在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教育理论缺乏创新、定位不准、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大学生群体由于适应问题、学习问题、社交问题等实际问题导致心理问题,引发退学、自杀、犯罪等不良后果的现象多发[[[] 周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完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4):88-92.]],这亦是警示高校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工作的现实依据。
        由此可见,对于新形势下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充分结合时代特征,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工作体系要求,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切实为医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的困境和挑战
        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既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特征,也因社会要求和专业要求有其特点,不乏研究者在相关研究中会将医学生称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在医学院校中,大部分医学生接受着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的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医学生的培养所需时间更长,学生在学校中要实现包含“医学知识启蒙—临床事业初探—医学实践转换”的多次身份角色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跟随学生发展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近二十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医学教育领域,不乏研究者开始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上提供了研究成果,其中,普遍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或其他人口学特征的特殊性调查居多,在研究成果中着重呈现医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力图通过现实性的调查为改进方法的提出提供数据支撑。在相关研究中,医学生在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短板,在人文素养、自我调适能力、抗干扰能力上有所缺失[[[] 吴花林,孙永胜.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129-130.]-[[] 秦雪.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吉林大学,2015. ]],而在目前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缺失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缺失系统完善的工作体系、缺失专业过硬的工作队伍等现实问题的存在成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因此,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何种工作取向、遵循何种工作逻辑、实践何种工作方法,是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革的应然之构架
(一)教学取向的理性思考
        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研究中,有研究者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知识本位”理念的一大挑战,“知识本位”取向长时间影响着我国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一取向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了解并掌握知识、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要求。当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则提出了“素养本位”的教学取向,并且指出,素养本位取向是对知识本位取向的取代,在教学改革层面应当实现素质教育,克服学科知识本位[[[]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顺应了国际社会中对公民素养培养要求,在进行教育培养时更注重能力和品格而并非单纯掌握知识,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人才诉求。
        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无论是“知识本位”的取向还是“素养本位”的取向,都不足以指导心理健康课程的顺利开展。在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中,学生应当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用于指导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和思维习惯,文化基础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被放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之前,由此可以说明,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是素养形成的基石,而并非将知识简化或边缘化。有研究指出,医学生尚缺乏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基础来源于医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适、自我开导,就应当首先进行较为明确的自我评估,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能够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框架,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要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用传统方法反复、机械背诵知识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教学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不仅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更掌握知识所体现的人文积淀和现实意义。因此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当坚持融合性的教学取向,扩大教育的开放性,重视教学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二)教学目标的层次梳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活动应当围绕教育目标开展。有学者对过去40年我国教学改革中对教学目标的论述进行梳理后指出,在这40年间,我国教育目标从侧重“双基”到对“三维目标”的关注,目前正在走向对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讨论中[[[] 杨小微,胡雅静.从“以教定学”到“为学而教”:中国教学走向现代化的40年[J].全球教育展望,(8):9-24.]],每次改变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深刻且广泛的影响[[[] 曹培杰.重新定义课堂: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转型[J].现代教育技术,2017(7):40-46.]],新理念的提出既包含了对原有理念的继承,更是具有创造性的超越。

在核心素养这一体系的建设中,依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已经不足以指导教学工作及课后教学反思、评价的开展,应当形成自上而下的层级性目标。有学者在研究中对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三层结构”模型结合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进行了生成逻辑的论述,指出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从上至下应当是“学科思维—问题解决—双基”[[[] 颜士刚,冯友梅,李艺.聚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建构——兼论“三层结构”模型的生成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49-55. ]]。
        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对教育目标的构建应当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通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目标,结合核心素养的工作要求,在对医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教育的目的,即首先回答“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二应当明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即回答“这门课要帮助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落脚于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即回答“这次课程需要达到何种目的”,这三者应当是有机统一的,不仅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知识提出要求,更进一步的要求教学能够起到指导学生获得能力、适应社会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医学生所面临的课程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实践压力大,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必修课,但是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处于被弱化的位置,逐渐成为学生们口中的“水课”。医学教育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缺陷,这一现象与德育工作的要求背道而驰。在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中应当给予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的位置和时长,结合医学生在“医学知识启蒙—临床事业初探—医学实践转换”的角色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健全人格,形成对专业和事业的正确认识。
(三)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双方主体采取一定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包括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等,常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讲”与“练”是多年来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指导学生投入学习的主要手段。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推进的步伐加快,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课堂教学为主向教学方式多样化转变,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有研究者探索高校中使用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培养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体系建构中发现,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能够极大程度的调动教育资源共享及融合,能有效影响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上的发展[[[] 胡钦太,林晓凡,郭锂.面向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慕课应用模式研究——基于中国24个地区1449份样本的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8(6):61-67.]]。除此之外,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凸显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在教学工具上使用但不仅限于互联网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在现有的医学生培养模式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医学生存在心理健康观的误区,在遇到问题时不能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有学者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型变革,传统“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观念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片面化、自主发展的被动化和社会参与的空想化[[[] 张云丽,段兆兵.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变革:挑战、指向与路径[J].教育评论,2017(10):144-147.]]。在我校2017年新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利用“课堂授课+网络授课+实践授课”三合一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经实践检验,能较为全面的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构建认知框架,在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新环境、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形成对专业的正确认知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三、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革的实然之路径
(一)在教学模式中走向融合
        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对教学活动的进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模式是连接教育理论、教学思想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这一理念最终应当落脚且表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中。
        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应当重视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更新,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我国学者的自主研究、抑或是对引进教育理念的本土化改造,都不能脱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掌握本质—获得技能—反馈评价”的基本程序。核心素养提倡学生通过教育应当获得较好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还给学生”[[[] 余丽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国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度工作会议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91-92.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将知识“指向实践”,充分考虑学生在此阶段学习方式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特征,充分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开展,在知识讲解中把握内涵与外延的解读,在技能培养中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化于心且外用于行。
(二)在教学过程中走向协同
        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学主体围绕教育目标开展建设性互动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不断的转换身份,“师生双主体”的理念在近年来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两者互为主体亦互为客体,小组学习、讨论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的出现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被动转向主动,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知识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会有知识的生成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品格的塑造,因此在课堂上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尤为重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上好“入门课”。
        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包括了各类教学资源的协同运作、各类教学主体的协同联动、各类教学场景的协同创建,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范畴突破课堂、突破理论、突破形式,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方法,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中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作用,在“课程思政”方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课程及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培养要素,打造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在入学、考前、临床实习等重要节点展开专业性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三)在教学评价中走向延伸
        教学评价用于判断教学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有学者指出,近40年来,我国教学评价的核心由“知识”转向“素养”[[[] 杨小微,胡雅静.从“以教定学”到“为学而教”:中国教学走向现代化的4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18(8):9-24.
作者简介:吴桐,1992.7-,女,籍贯:广西柳州市,学位:硕士学位,工作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现为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学,民族教育学。邮箱:281292833@qq.com

通讯作者简介:曾丽蓉,1985.12-,女,籍贯:广西防城港市,学位:硕士学位,工作单位: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
1.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萨提亚模式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认同及人际和谐工作中的实践探索(编号:GXMUYSF201838)
2.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机制及路径研究(编号:2019B06)
3.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南宁市社区老年人焦虑与抑郁状况研究(编号:GXMUYSF201608)
]],素质教育的开展让评价走向发展性、新课程改革让评价走向多元性,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是动态性的过程,因此,“核心素养”的提出则让评价走向延伸性。学生发展心理素养的重音暨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在于对学生发展成长的考量,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学评价亦需要突破“考试当先,分数为重”的藩篱。
        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中的组成部分,与其他育人工作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充分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构建知识框架、在实践课程中探索自主发展,对学生学习评价不限于课堂内、试卷上,而是延伸到自主学习中、学习反思中、活动参与中、科研实践中,指导学生将心理健康知识结合专业开展科研、开展活动,并且将学生利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的课外自主活动、科研实践等以科学的方式纳入教学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
        在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高等教育应当“以本为本”,把学生任务回归于常识、把教师职责回归于本分、把培养目标回归于初心、把工作方向回归于中国梦的实现。在贯彻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基础上,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应当在新形势的要求下,结合教学实际和医学生发展特点,落细落小落实教育政策、扩大学生受众面,创新教学方法论,实现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走向融合、走向协同、走向延伸。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