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 ———新课程标准下我最喜欢的一道作文题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8期   作者: 秦景华
[导读]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
        秦景华
        江西省湖口县第二中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窗体顶端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020年全国一卷语文作文题
         在高考中,最能体现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毋庸置疑的便是作文题。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为,它考查的不仅仅只是书写汉字的艺术,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能检验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助力学生思想境界提升。
         今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的是,作文命题的方向似乎超出我们的既定预期,因为近年来的作文命题素材往往与国家时政大事紧密相连,但是,去年话锋一转,那就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道题客观上规避了这么多年来浓厚的政治色彩抹杀考生文学灵性的发挥,但又招来舆论界关于出题小儿科的口水战。今年出题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人物评说,这是高考有史以来的头一遭。细细思量,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此题恰到好处地彰显了一如既往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且能正确地引导当代青年传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评说三位历史人物,就是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优秀的人格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治世的智慧,从而联系现实,关照自我,端正其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文有艺术,审题需谨慎。因为考生总会因为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和走马观花式的粗枝大叶,很轻易地导致审题的偏差,比如在三个人身上平均用力,亦或是蜻蜓点水的联系材料之后无限拓展为一般的材料作文。题目的前提是关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哪个”与“最深”二字见分晓,说明只能是评说某一个人,当然也可以将这三个人做比较,这是思辨性的体现,但切忌比较的文字太多而冲淡选定的某一历史人物的评说,否则就陷入偏题的误区。

尤其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历史人物评说题,自由生发和延展之后,要回归到历史人物的本身,所有的论据都是为佐证你印象最深的那个人,所以本质上说,这是一篇议论文,而且是必须是就事论事,就事论人。另外,不能忽视的便是关注情境。情境一词在“新课标”中一共出现了33次。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是近年来作文命题稳定的特色。比如2015年的书信体,2016年的漫画,2017向外国青年介绍你眼中的中国,2018年的作文是写给2035年18岁的青年学子看,2019年的演讲稿。而今年是读书分享会的发言稿,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关注发言稿作为应用文的一种文体,不忘格式,比如称呼语和致谢语,若是能在发言中与前面同学发言的观点有关联互动,比如说再补充一点,或者有不同意见等等,可以让文本更具情境化、规范化,这也是语文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体现。
         千古文章意为高,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在立意这一块,要准确和深刻。比如从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里概括齐桓公的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目光如炬;用人不疑,君臣一心,共襄壮举;善于用人之长,不计前嫌,不求全责备;海纳百川,待人宽容。从齐桓公和鲍叔的经历中概括出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察纳雅言;从管仲自身来看,管他的识大体明事理,不拘泥于公子纠的小恩义,服从于不以兵车,使百姓不受刀兵之灾、流离之苦之大义,以智谋和才华助力齐桓公成就霸业;知恩图报;大智大谋,德才兼备;士为知己者死。而鲍叔牙则可以从为国谏才,外举不必仇;敢担当责任;知人善任;大公无私,以国家为重,勇于谦让;有自知之明。从故事的表面往里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其根源,这是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只有透过现象探寻到事物的本质,立意就能够全面而准确,作文的思维框架就会立马形成,那就是一人一点或者一人多点(但要形成一个中心论点),而不是望卷兴叹,毫无头绪。
         而丰富文本内容和增强说服力度,就是检查考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了,检验阅读的试金石是写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便是考生写作的素材,这涉及的是如何选材的问题了。这需要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而迁移汲取的各种知识,除了日积月累还有日日新的反思。三位历史人物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境界,是可以从典范的课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廉颇与蔺相如列传》《马说》等中获得。邹忌与齐王一如鲍叔和桓公,沛公与霸王分别是善于与不善于纳谏的最好的明证,蔺相如的大局意识与鲍叔并无二致,他包容精神又与桓公相当;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论证鲍叔的知人之明。当如果能够联系课外知识,那就为文章锦上添花了,补充管鲍之交的经历、唐太宗与魏征的典故、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甚至联系瞬息万变之际,中国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得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游刃有余地处理与周边国家乃至西方强国的关系,一切源自自身的强大与智谋,以此证明管仲的雄才大略,更见考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当然,要想在瞬间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就是你的一张烫金名片,杨澜曾说过,谁也没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那都是功夫在其外的积累。其次文章的条理性最能彰显你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整齐的句式装点准确鲜明的论点,如同在炎热的夏日为阅卷老师心奉上了一杯凉茶;当然,优美的文辞和深邃的思想甚至哲理性的文字表达无疑让作文进入一类卷一剂定心丸。
         得语文者得高考,而得作文者得语文。今年的作文题,无疑点燃了考生写作的激情,因为平时的文本阅读此刻正立竿见影,所有考生都能掌握话语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更多的学子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立世智慧的思考,更有助于青年学子崇高的境界和大气格局的养成,可以说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可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