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莉 贺敏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混合式教育在近年来呈井喷的发展趋势发展,它确实是一种更先进合理的教育方式,有很大优势及必要性,然而对教师而言带来很大的改变和挑战,教师的角色需进行调整,本文探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的角色变换,起到不同作用的各种细分角色,以及需要培养哪些技能,才能有效用好混合式教育模式,打造信息化时代金课。
关键词:混合式教育;引导者;角 色;能力
一、混合式教学界定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是由斯密斯与艾勒特马西埃提出的,从 E‐learning (即 Electronic learning 数字化或电子化学习)演化而来,指的是传统教育模式与 E‐learning 线上线下结合、计算机辅助学习和传统学习方法结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结合的教育法,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克服了传统课堂里老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限,又克服了电子化学习的学生不受监控从而懈怠学习或无法与同伴协同学习的弊端,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混合式教学主体——教师引导者角色
传统课堂里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混合式教育的课堂里,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Facilitator)。众多研究发现,参与者融入学习活动越投入,参与程度越高,学习成效越显著,且该学习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结束后的效果维持以及实际应用的影响越大,而引导者的作用就是起到教练、观察和帮促的作用,通过提高参与者的参与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引导者是教师的总体角色,具体可以细分为总设计师、资源整合者、流程引导者、挑战者、监督者和支持者多种角色。
1.总设计师:根据情境领导理论,教师如何领导和管理课堂,需考虑学生的准备程度——即课程的难度以及学生的水平——来设置课程混合式教育的配置。
2.资源整合者:即把网络中大量的学习资源有效的整合到有利于自己所教课程中去。
3.流程引导者:或叫组织者或教练,由于混合式教育涉及多平台、多渠道,时间和空间都打破了课堂时间及传统课室空间的局限,活动变得丰富的多,流程复杂,需要有清晰的框架、时间观念来进行组织,多种方式监控流程进展,及时给予清晰的引导语,指引更换环节,收集反馈,灵活根据现场进展调整节奏。
4.挑战者:混合式教育效果如何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大关系,根据管理学激励理论及心理学相关研究,设置具体、有挑战且学生接受的目标,而且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反馈,从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性、成就感、认可及尊重等较高层次的需要,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学生的表现会超过被动学习的时候。
5.监督者:教师要适时监督学生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认真设计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学习效果的测量,至少在学生习惯新学习方式阶段需频繁监督测量,收集反馈,确保学生找到有效学习方法,参与度足够,产生疑问能得到及时回应,知识得到妥当的理解和应用。
6.支持者:教师是在充当引路人让学生知道哪里、如何获取信息后让主动权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在团队讨论中探索问题。当学生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及时出现充当支持者的角色,继续引路或者给予启发,提供学生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三、教师作为引导者所需要的能力
混合式教育模式也是充满挑战的,对教师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要做到以上那么多的角色,而且争取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教师需具备多面手的能力和素质,大致分为硬技能和软技能。
硬技能,也就是专业技能上,教师需具备更深厚、高阶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仅仅照本宣科是无法进行混合式教育的;需具备教育能力,懂得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使学生的学习体验符合最近发展原则;需懂得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搜寻和筛选,懂得多媒体的操作能力;需要懂得教练、引导师的技能,包括如何控制节奏,平衡轻重,问对问题,引发思考,管理协作,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估等等。
软技能,首先要有赋权的意识,看到其好处,相信只要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是有学习能力且有效果的,可以做到抓大放小,即对大局保持掌控的同时对细节放手;然后要善于观察,能对学生状态保持观察和觉察,而不能自顾自的讲课或带节奏;能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能同理倾听,识别学生的个体区别、学习状态,和给予相应的回应和帮助;教师需有成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学习、解决问题方法;需有组织能力、解决冲突能力、平衡能力,因有些学生发言较多,有些较少,教师需平衡参与度,有时讨论会走题,教师需及时识别并调整,有时观点会有偏颇,教师需平衡观点和视角;需有反馈能力,对学生的行为本身、观点本身而不是个人进行客观反馈,提出的反馈意见是具体详细可行的,有指导意义、利于未来行为的改变的;最后,教师需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开放迎接新事物的心态,有新知识观、学习观,把知识的建构看成是一个共建共学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寻求不断的突破和创新。
四、结论
科技在进步,我们对学生的理解在进步,教学方式也日新月异的改进着,教学本身是一门不断改进值得钻研的艺术与科学,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崭新的教学理念的进步和融合,作为大学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积极调整教育者的角色,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新教学手段方法,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凤格 .“ 互联网 +” 时代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J]. 教育现代 化,2018,5(29):115‐116.
[2]刘春燕,钟志贤.论学习环境中教师——学习者角色与关系的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53‐58.
[3]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 中国远程教育,2019(02):7‐16+92.
基金项目:
[1]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高校教师个性品质对学生学习
投入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GH-19038
[2] 2018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创新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及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2018108
[3] 2018年度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教育学原理,项目编号:Z23036
作者简介:
梅莉: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贺敏: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专业为“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