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兰
四川省宣汉中学 636150
摘要:生物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可以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为落实新课改提供稳定的基础。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实际,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出科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概念已经在我国提出多年。在核心素养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的范围逐渐延伸,对教育领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观念,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影响意义
一个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并表现出的个人能力,就是素养。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技能和多元化的知识,而是直观的体现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而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就是其具体表现。核心素养是素养的进一步升华,指的是综合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其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在日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物围绕生命展开探讨,对分析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的素养进行了全面的培养。
(一)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改革,也是教育中的核心思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核心素养理念展开教学,可以使高中生物教育革新速度逐渐提升。相比于以往的教育观念,在提出核心素养后,要求教师对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合理的培养,以有效促进教育改革,顺利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对学生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中,最为主要的主体就是学生,其是生物核心素养的受益者。以往的教学观念对于学生的成绩比较关注,而核心能力与基本品格是现代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将核心素养理念合理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综合性地发展学生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对生物教师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必须运用自身所具备的优势,科学地培养学生,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主体位置加强重视,合理引导学生,并灵活转换自身与学生的角色,使学生与教师可以对教学与学习有全新的认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为主要的就是学习效果的提升,可以让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性学习,继而转变为主动性的思考,使学生可以将学习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而改变学习性质方法等也是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最为主要形式,所以只有不断加强生物知识的学习,对生命的含义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对生命的奥秘展开详细的探索,这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任务。
(二)珍惜生活,珍爱生命
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延续生命,如果没有生命,甚至无法谈及生存。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懂得珍惜生命,如果没有生命将彻底失去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核心素养。必须先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使生物教育与核心素养紧密融合,同步发展,其次,需要让学生对核心素养的意义,有清晰的了解,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如何正确学习生物知识,才能促进自身生物核心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学生通过学习细胞结构与功能,可以对生命延续过程中细胞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使学生的生物知识范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形成清晰的理性思维。特别是对于生命的认知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生命的珍贵有进一步的体会,从而自觉完善自己的行为,明确生命的真谛。
(三)生活化教学
核心素养中比较关键的部分就是社会责任。在现代生命学中,生物学是其主要的分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结合,例如生物学在生产、医学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体现,生物学的知识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物课堂上,学生面对抽象性的知识会感觉比较迷茫,所以生物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具体化的方式讲解知识,让晦涩的知识点变得简单、容易懂得,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生物知识。
例如,在教学《细胞衰老与凋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人类或者植物的衰老过程播放给学生,在结束播放后,教师需要结合这一部分的内容引出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充分想象生命与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学生的社会责任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对生命的奥秘展开探索,努力学习,以为社会做出个人的贡献。
自我国提出核心素养后,在教育范围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核心素养,并对其重要性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生物教育中最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就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生物教师通过传授生物知识、组织生物实验活动,可以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进行有效的完善,以对学生的生命观和科学观进行合理的培养,为学生今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海燕,严晓松. 高中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生物教学,2017(09):25-27.
[2]崔灿. 基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 考试周刊,2020(10):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