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拓展: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深度学习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8期   作者:童成波
[导读] 文言文在部编版教材中承载着渗透传统文化的重任,深度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童成波
        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文言文在部编版教材中承载着渗透传统文化的重任,深度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 通过层层递进,在诵读中深度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在全面投入中深度学习;通过拓展延伸,在有效运用中深度学习等教学策略的运用,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拓宽学习范畴,引导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学习深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把自己学习的感悟有机地融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真正提升孩子的认知思维含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
        文言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它在部编版教材中承载着渗透传统文化的重任。教材中自三年级开始,编排文言文,共15篇。目前的文言文学习还是停留在强化字词句解释上,极少会涉及综合运用和创新思考的层面,导致深度学习无法顺利开展。面对这一情况,要求语文教师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素质,完善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一、“文言文”教材的深度挖掘
         通过与原教材相比,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的编排有以下几个大的改变:从原来的五年级提前到三年级,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段。说明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文言文的篇目增多,从原来的4篇增加到了15篇;文言文内容更多样,有关历史人物:如《司马光》;有传闻轶事的:如《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有勤学故事的:《囊萤映雪》、《铁杵磨针》;有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有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有选自诸子百家的:有出自《论语》的《古人谈读书》、出自孟子的《学弈》、出于《列子》的《两小儿辩日》;有散文《少年中国说》。
         
二、“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剖析
        (一)“文言”与“文”
         文言文教学内容,无非包括“文”与“文言”两个方面。“文言”特指它所独有的语言现象、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文言知识(含文字知识)。“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关文章的知识,如写法、篇章、体裁等;二是人文内涵,包括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和文化意涵等。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
         由教材的两个面,就可以清晰地联系到教学中要关注的两个面。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以书面语为依托,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的思维过程”。因此,掌握文言知识是完成小古文阅读的前提,体现了文言文学习的“工具性”。
         阅读能力的核心要素——理解能力的第二层次是理解文内之义,包含“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体现了文言文的“人文性”。即“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达到深入理解水平。由此,教“言”和教“文”并重与平衡,即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是小古文教学的正确教学取向。
三、“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一)层层递进,在诵读中深度学习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个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重在“玩味”,是“读”的高级阶段,需要经过“初读”、“解读”、“悟读”几个台阶。“初读”是将小古文读正确、读流利,合适的停顿意味着学生对课文意思的初步感知。“解读”是借助“注释”等辅助资料理解文意,落实为关键字词的精准释义和忠于原文的有变通的“活译”。“悟读”则是进入到情志的层面,去体味作者的感情和心志。


         以《伯牙鼓琴》的学习为例,解读文意之后,让学生欣赏名曲《高山流水》,畅谈聆听后的感受。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俞伯牙是“琴仙”,钟子期只是一个樵夫。如果你是俞伯牙,你会破琴绝弦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知音难觅。文本认识的纵深感,也恰好符合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每一次读,都不是简单的重复。从文言文字面意思的疏解,到体会作者的情志,师生互相对话激荡,如同不断爬山登高,体会文本深厚的意蕴。
         (二)小组合作,在全面投入中深度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单维交流,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局面的状况,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例如在教学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讨论事件,感悟品质。“孩子们,故事里的孩子跟我们属于同龄人,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故事中有几种小孩子?你最喜欢谁?请说出你的理由。你还知道哪些孩子也是这么有智慧的?”
        通过讨论,孩子们得出:一是落水者;二是群儿;三是司马光。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群儿的表现是——“众皆弃去”。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只有“光持石击瓮破之。”对比群儿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司马光能换一种方式进行思考,智慧超群,同时说明他非常勇敢,令人钦佩。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于无痕中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
         (三)借助教材,在思维提升中深度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文言”,必须着眼于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为培养小古文阅读能力打下基础,其次还必须给教“文”预留足够的时间。由此可见,逐字逐句、面面俱到地串讲是不科学的。我们的孩子学习文言文也需要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提升思维。在翻译文言时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文言文中还富含思维训练点。因为字词理解中有思维,如学生在扫清字词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记忆中有思维,背诵是小古文的常规要求,梳理小古文的文路,也是训练思维的一个方法。如背诵《伯牙鼓琴》,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就能很快背诵出来。判断中有思维,通过观察后思考判断,形成思维特性。如《书戴嵩画牛》,牧童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戴嵩画的牛“谬矣”?想象中也有思维,如《精卫填海》一文中,精卫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它又是如何克服的?
         (四)拓展延伸,在有效运用中深度学习
         不管是哪种学习,均不可能呈现出孤立单一的状态。教师要注意把握教材特质,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对学生接触到的资源进行延伸拓展,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开发,让学生在文本资料和拓展资源的综合分析当中进入深度学习的良好状态。
(1)设计”1+x”,横向增加文言文学习“宽度”
         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完每一篇文言文后,都要精心设计“1+x”拓展课程。利用学习文言文浓浓氛围,适当推荐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此举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到课内引领、课外延伸,让文言文的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组建学习圈,纵向挖掘文言文学习“深度”
         除了进行“1+x”课程拓展,我还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著作的整书阅读。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我提供了三本文言文著作供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这三本著作分别是《世说新语》、《韩非子》和论语。编于南朝宋的《世说新语》,书中的许多故事耳熟能详,给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而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文言文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追求深度学习梦想的路远没有尽头,让我们继续用智慧探寻……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王荣生.文言文教什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