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 ———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有感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8期   作者:钱婧
[导读] 2016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
        钱婧
        蚌埠新城实验学校  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2016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在观摩了小学组比赛后,笔者对实施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欣喜地发现,在新课程的实施多年的今天,老师们更多关注的是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将教学重点放到了音乐本身,“音乐”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时隔多年,那一幕幕精彩的瞬间仍如陈年佳酿,日久弥新。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教学中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这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当前的音乐教学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这反映了音乐教师对综合理念的正确理解与积极实践。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使人担忧的问题,如一些公开课中脱离音乐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把音乐课上成了语文课、自然课、政治课。带着诸多困惑我参加了本届全国音乐课观摩,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教学模式做了新的定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颇丰。
一、在歌唱教学中让音乐成为“主角”
在学唱一首新歌的时候,以往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听赏一
遍录音,或者我自己反常一遍,然后问:“这首歌好听吗?”“好听。”“你们想不想学会呀?”“想。”“那么,我们先看这首歌的曲谱。”
于是,原本情绪高涨的学生,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无可奈何地跟着老师一遍一遍枯燥地唱着曲谱。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欢迎,抑制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降低了学习效率。重要的是,音乐——这一感知性极强的学科,它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对人心灵的那种震撼 力和感染力,也往往在枯燥的单纯性练习中被磨灭了许多。因此,改变这一旧有的模式,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主体性。例如在观摩课中,谢晓梅老师老师执教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上课伊始,教师采用柯达伊手势法指挥演唱3 5 6---6---等主旋律,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手势的变化直接唱出唱名的准确高度,直观有效地帮助孩子掌握音高,感受旋律。于是,实际演唱时,学生很容易地掌握歌曲旋律和意境,顺利地达到了老师预想的声音效果。
二、抓住“音乐情感”这条主线,让音乐成为“主角”
         对于音乐的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在音乐教育发展史上,人们不乏有益的探索。”曹理教授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写道:“欣赏音乐时,通过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联想与想象。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项雅丽老师执教的欣赏课《天鹅的心愿》,一改往常先讲故事,再介绍音乐主题,最后学生被动地欣赏音乐的做法,先让学生聆听乐曲,通过多种方式(师生感情朗诵、教师自弹自唱)反复听赏几遍之后,让学生们谈自己的感受,孩子们的发言积极踊跃:“感觉歌曲的旋律很连贯、优美。”“乐曲的旋律起伏较大”……教师问大家:“你们感觉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学生们纷纷回答:“压抑的……”
        此时,教师再来介绍乐曲的简略情况,以及乐曲的出处,怡然自得的意境……学生们个个听得聚精会神,很快地理解了乐曲,待到再听乐曲的时候,他们一下子就找出两个乐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记忆。
           项老师还有效地利用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上课伊始,师生随着音乐律动,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绪。

通过出示图谱,声势律动,学生感知了天鹅苦苦寻觅的焦急之情以及歌曲的悲伤和压抑之感,
        图谱
        
        三、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让音乐成为“主角”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能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兴趣的培养又是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的。例如:来自长江小学尹润萍老师执教的《八只小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教师还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想想从哪句开始”“八句串成一首歌曲,注意点题”“运用重复的创作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脑洞大开,运用“同头异尾”,“重复”等手法“创作”出不同的旋律,让人不禁感叹:孩子的潜能真的是无穷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节的定位是一节唱歌课,尹老师的目标是让学生自然自主的把歌唱好,而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歌曲的创作,是教学手段,无论孩子创作成什么样子不重要,通过这些创作和思考,孩子慢慢了解到他应该用怎样的状态去演唱,每个乐句间的衔接应该用什么样的气息和情感,最后演唱所谓老师创作的作品,也就是教材上的作品时就不需要训练了,正确的换气和状态成为学生唱歌的一种需要,水到渠成地唱出来了。由此可见,创作也可以成为激发孩子正确演唱歌曲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激发思维火花,提升音乐能力
          我们音乐老师都是感性的,其实音乐和数学是一样有思维的,当孩子有一种音乐思维时,表现力就会提高,就会举一反三。在创作歌曲中,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同头异尾”“重复”等创作手法,但能否成为孩子一种内在的需要和表达,这是被质疑的。音乐活动的根本意义,就是通过活动建立起孩子内心的一种思维活动。《八只小鹅》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孩子内心是有思想的,先用最快最简单的方式模仿教师的演唱,当学会这些元素后,教师开始激发孩子的思维,思维火花一旦被激发后,能力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在观摩了本届优质课大赛后,笔者对让音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和实施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与思考。
1.回归音乐的本真
        有一位特级教师曾说:“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教学的真实,表现在课前没有给学生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和准备,课堂上没有华而不实的课件播放和师生流于形式的问答活动及近乎完美的“表演”,教学完全是在常态、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从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震撼,产生共鸣,充满兴趣地自主探究音乐,汲取营养,如谢晓梅老师所执教的《行香子》,教学伊始,没有华丽的开场;歌曲教学中,没有花哨的课件和板书只有教师适时的范唱,配合形象的体态语言;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聆听、模仿来学习歌曲演唱师气息的运用、力度的变化、旋律的走向等等。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真实有效。谢老师过硬的演唱基本功,让整节课锦上添花,不仅吸引学生认真聆听模仿,更打动了所有在场听课的老师们。
2.音乐课堂上声音的表现
   著名音乐教师尹润萍曾说过:“音乐老师尽量少出声,多聆听孩子们的歌声”。我们就发现有的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热”起来,声音唱得很大,琴弹得很响,看似气氛热闹的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易被忽视,因为教师表现得强势的话,孩子的表现力就被削弱了,课堂上的音乐美感就被消弱了。
        此次比赛中,多数老师的课都比较细腻、深入,但也有流于形式,脱离音乐本位的现象。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中,课件制作精美,但教学环节过于生硬;教学歌词时所出示的歌词卡片数次从黑板上滑脱,教师又数次粘贴,终于把散落一地的歌词贴上了,而此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消失了一半,不知这节课的授课目标是贴歌词还是有效地学唱歌曲。由于教师注重流程,无视生成。虽然完成了预设的环节,却对预设外的不同声音视而不见,从而错失了生成教学资源的良机。
         两天的观摩学习,紧张而充实,让我更加地感受到音乐教学要真正做到“以音乐为本”,教师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积淀尤为重要,只有我们一线教师的音乐修养不断地积淀和提高,才能在教学中宏观把握和微观深入,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立足于音乐,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围绕音乐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理解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让我们在律声乐海中扬起音乐之帆,让“音乐”成为音乐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