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游戏,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8期   作者:吴红萍
[导读] 游戏是教学的一种形式,游戏的内在精神和教学的内在精神是有相通性的
        吴红萍
        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 江苏 江阴 214400
        【摘要】:游戏是教学的一种形式,游戏的内在精神和教学的内在精神是有相通性的。人是游戏和教学的契合点,让教学具有游戏性是人发展的内在诉求。我们可以赋予教学游戏愉悦、自由、规则、和谐、对话、体验、表演、虚拟的内在品质,以改变教学沦为苦役的现象,使教学达到发展和愉悦并重。本文通过表演式游戏,让学生愉悦体验,有效生成;通过操作式游戏,让学生理性感悟,纵向延展;通过思辨式游戏,让学生积极探索-达成目标。最终能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魅力十足的课堂活动,让游戏化成为学习和教育领域的翘楚
        【关键词】:游戏 体验  感悟  探索
        
        
         游戏是人类最神秘、最使人入迷的实践活动之一,它能给与游戏者发现个人的经验知识与外在世界的链接,发现外在世界的规则、期待和惯例的余地。
        游戏是教学的一种形式,游戏的内在精神和教学的内在精神是有相通性的。人是游戏和教学的契合点,让教学具有游戏性是人发展的内在诉求。我们可以赋予教学游戏愉悦、自由、规则、和谐、对话、体验、表演、虚拟的内在品质,以改变教学沦为苦役的现象,使教学达到发展和愉悦并重。教学要提高课堂的魅力,关注孩子的成长,要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舒展生命、体验生命、享受生命。
        一、表演式游戏,愉悦体验-有效生成
        教育先圣孔子提倡乐教思想,目的是想通过乐教使人感受人生的乐趣;梁启超强调趣味是教学目的,认为教师应该具有职业的乐趣;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激趣的过程……这些都说明,教学的愉悦既是一种既然存在,也是一种应然存在。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不仅仅是奉献,对于学生而言,教学也绝不是“苦学”,它能使师生从中得到幸福、快乐的感受和体验。
        相遇问题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乘法分配律的实际应用课,学习时要明确出发地点、出发时间、运动方向、运动结果这四个要素。如何让孩子们愉快地认识这一知识,并能从整体上把握呢?作为老师可以让孩子先根据已有经验表演。
         “同学们,生活实际中有两个人一起运动的情况,你能根据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吗?”,上课伊始,笔者给学生抛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在座位上静思。
        “两个人的运动情况可以有哪些运动情况,谁来演一演?”,刘雨菲和张琪轩被选到了。“你们自己讨论好可能出现的各种运动情况,给大家展示”,两个孩子很大方,稍作交流,就同时站到讲台前,一个朝南,一个朝北,开始演示,走到教室南北两头停下了。“同学们,谁能用语言表达两位同学的行走情况?”,下面的孩子争相说了自己的想法:同一个地方、一起出发、越走越远,刘雨菲走得快……
        “有不同的行走情况吗?”“有的”,两个孩子演示了第二种行走情况:站在教室前南、北两端,同时出发向中间走,最后在靠近讲台的地方碰头;第三种情况:都站在教室南端,同时向北面走,张琪轩走得快,刘雨菲走得慢,两人逐渐拉开差距;第四种情况,都站在教室北端,向南面走,张琪轩先走,走得慢,刘雨菲走得快,追上了张琪轩……
        “同学们,对于两个同学演示的行程问题,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两个人也可能在操场的跑道上走”谢曜阳同学补充道。“对、对、对”,两位同学异口同声,“我们一起来演一演”,两个同学背对背出发,绕着教室里第二、第三大组出发,最后在教室后方相遇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自主地响了起来。
        热闹的演一演、走一走以后,我让学生回顾运动情况,鼓励他们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2分钟的小组讨论后,学生们进行全班分享,有说到出发地点的相同、不同,有说到出发时间同时或先后,有说到同方向走还是反方向走,也说到了最后结果有碰头了,越走越远了等等……“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说到的信息整理、归纳一下,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给其他同学吗?”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大家对相遇问题的几种情况归纳如下:
       
        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几种情况基本了解以后,笔者请同学们用两只手代替两个人,食指、中指交替前行表示两个人的运动,将几种运动情况再次演示,从整体感知。手脑并用,知识演变成为一种技能、一种思维。
        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不能完全把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有地在校内利用;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本节课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性表演,把生活体验与数学学习结合,符合学生的爱动、好玩的特性,而且连续的表演,激发学生煞费苦心的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了他们对学校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整节课,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分析问题本质,掌握学习技能。
        二、操作式游戏,理性感悟-纵向延展
        数学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游戏也是教学的源头之一。游戏成为教学活动的形式载体有着重要意义。它采用了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改变了长时间静坐造成的精神疲劳。在操作式的游戏中,学生左右大脑协调合作,以言语、动作等非语言活动进行编码,开发了左大脑的逻辑思维和右大脑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活动。
        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四个小正方体的立体图,在方格纸上画出前面、右面、上面的三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之前我曾经尝试用实物投影仪投放小正方体的立体图,小正方体的边界在投影中不明显,学生不能仔细观察到各个方位的平面图;后来尝试换用稍大的正方体去摆,但是教室后面的学生看的不清楚。
        正好有一次到“画图”软件中编辑一个图形,我豁然开朗,就把“画图”工具搬到课堂中试试。笔者先在word里插入了一个正方体,复制到画图界面,用“喷壶”喷上了清楚的蓝色,同时复制制作白色的方格图,“画图”中放一份,学生也是人手一份。
        通过复制、粘贴,将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了一个常见的立体图,请学生在方格纸涂色表示出三视图。同时请一个学生在“画图”界面上按照前面、上面、右面的顺序喷出三视图,避免了牵扯学生精力的正方形的绘制,抓住重点,直面难点,反馈直观,方便快捷。
        图例见右侧:
        
        孩子们经历了正方体立体图的摆放过程,感受到了立体图的来由,将三视图一一正确画出(如下图左)。
    
        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和谐的氛围中进入高潮,怎样让思维也更深一层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些立体图,让其他同学画出三视图呢?”,孩子们高举手臂,跃跃欲试……于是,教室里就呈现了如此情景:操作的同学反复操作,力求摆出“有水平”的立体图;座位上的同学瞪着眼睛,猜着下一个正方体可能会放在哪里……当摆好一个成品后,操作的学生的成就感简直爆棚!而其他同学则主动、快速的画出三视图,只听到笔尖的刷刷声……因为参与了制作过程,所以孩子们的正确率大幅提高。
        “谁还能摆出更有水平的呀?”课代表小闵同学获得了最后的机会,这次笔者特意先关掉了投屏。经过不懈努力,反复调整,小闵做出了一个立体图       。 学生们画出三视图以后,特意让学生再次思考,“这个立体图有什么特殊的吗?”“这个立体图的三视图都是一样的”(上图右,闵同学还在不断调整。)
        这个环节结束后,老师给了全班同学五分钟,四人小组合作活动,一人用学具盒里的小方块摆放立体图,另外三人画出三视图,并可以走下位置平视核对;每人都摆放一次……操作、体验结束后,每个小组评出了优秀制图手,利用展示台欣赏了制作的优秀三视图。
        整个活动,由扶到放,每个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每个学生也都有理性的思考。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与其给予孩子生硬的固定的立体图,真不如让他们主动参与制作立体图的过程,根据制作的立体图,画三视图。同时将游戏融入到数学学习,学生兴趣浓厚,课堂热闹而有序,从中也能看出,孩子们为了展示自己的智慧,还是很有创意的。
三、思辨式游戏,积极探索-达成目标
        萨伦和齐默曼的著作《比赛规则:游戏设计基础》是这样说的:目标是游戏的根本,……游戏结束时,目标要么达成,要么未达成,而且量化结果是我们游戏定义的一部分。与有时老师笼统的教学目标不同,游戏的目标具体而清晰。 目标可以赋予学生自由和自主,他们明确目标以后,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达到目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目标是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优化为两短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如果仅仅是告诉结论,学生可以记住,但是没有体验到过程,学生理解能力就得不到发展。
        教学时,老师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特征,明确三角形有三条边。然后抛出问题:孩子们,三角形有三条边,是三条线段。那么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如果可以,请给出依据。在你们桌上,都有一根接近40厘米的塑料管,你们可以剪成任意整数长度的三段作为三条线段,然后围一围。
        个别性急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咔、咔……两刀三段,但三段小棒却怎么都不能围成三角形,在那里懊恼;其他学生不直接动手,先理解题目要求,明确目标以后再下剪刀,并试着围起来……
        “同学们,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我们都经历了得到三条线段的这个过程。接下来我们要来分析一下,怎样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条线段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请大家四人小组按要求有序完成表格。
        同学们,请把三条线段编为①号、②号、③号,并算一算。
                                             。
        经过独立剪、摆、填写、思考,全班分享,学生给出了很多种组合情况。这些情况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屏幕上,学生对这些组合按分类、比较。重点让学生分享“发现了什么?”在丰富的数据面前,刚刚经历了动手的游戏后,学生们都能深刻感受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任意两条边的长度都比第三条长,否则围不成三角形。
        “是不是每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都要经过三次这样的操作呢?”老师又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建议他们可以在小组内再动手围一围,也可以理性的思考一下。经过一番动手,一番争论,学生们得出了最终的结论:两条线段中,只要出现了最长的那条,这一条线段就比第三条线段长了;只有两条短的线段在一起,才要考虑它们的和是不是比最长的那条线段长。所以我们可以优化成“两短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这节课的终极目标是“三角形两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果这个目标一下子可以达成,只能是通过老师设定的一个教学环节,也就是简单告知。一旦学生知道了这个结论,也就意味着这节课的目标达到,游戏一下子就结束了,学生缺少很多循序渐进的体验过程。游戏教学的目标必须是良构和良序的,才能保有持久的寓意,鼓励学生实现目标。所以我设立了几个目标:剪,能否围成三角形;比较,怎样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优化,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特点……多次操作游戏,多次的知识积累,多次设想验证,学生终于达成目标,思维能力在一次次的思辨中得到了提高,作为老师、作为学生,很有成就感。
        游戏,学生都喜欢,把游戏元素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教学游戏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魅力十足的课堂活动,让游戏化成为学习和教育领域的翘楚。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环境,沉浸到数学学习,获得知识,训练技能,提升思维素养,真正把学习、游戏和教育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归集到一处,最终让我们的学生获得超凡脱俗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覃彩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法的可行性[J].新课程学习.2011(03)
[2]陈敏.如何充分利用游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0(08)
[3]杨光权.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16(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