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震
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北京 海淀 100044
摘要:“平均分”是小学第一学段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这一阶段学生掌握的难点,《分物游戏》是小学二年级讲授“平均分”的一节课,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几何模型,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平均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思路
(一)教材分析与问题提出
1.纵向梳理教材
本节课是在3版教材基础上有所改进的一课,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新版教材的三个活动是层层递进的,意图是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数目比较小的东西,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
“平均分”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是比较难的内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所以,课本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为后面学习除法做好铺垫。
教材提出了3 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问题1】分桃子: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每份同样多”的方法最公平;
【问题2】分萝卜: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问题3】:分骨头: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并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横向梳理教材
通过对比发现三个版本的教材,存在两点明显的不同:
(1)教材的编排顺序
“求每份有多少个?”,“求能分多少份?”和“除法”这三个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呈现的?
首先,“求每份有多少个?”和“求能分多少份?”重在体会平均分,并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因此这两部分内容都应该放在除法之前。
其次,“求每份有多少个?”和“求能分多少份?”这两部分内容,从难度上来讲,前者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因此,我们首先进行“求每份有多少?”的教学,再进行“求能分多少份?”的教学。
即学习内容安排顺序为:先学习“求每份有多少个?”,再学习“求能分多少份?”,最后引入除法。
(2)是否引入符号
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是知识的表征,知识的表征分为文字语言表征和符号语言表征,研究证明,符号语言表征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理清思路、找到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平均分的过程,抽象化、符号化,解决问题策略化。
(二)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法,对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二年级1班和3班、海淀实验小学二年级 5 班共118人进行调查。
调研题目:把12根棒棒糖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得到的同样多,请将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调研结果:
1.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直接得出结果,而忽视了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在前面学习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在数数的过程中,可以几个几个的数。但由于绝大部分孩子对“三四十二”的口诀已经非常熟悉,所以看到题目后,很快就得出结果,每个小朋友能分到4个,而忽视了分的过程。所以,本节课重点是要创设情境,给孩子充分时间,让他们动手操作,亲自分一分,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2.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语言来记录平均分的过程,但形式比较单一。例如:学生用○来记录,用△来记录平均分的过程。
由于学生没有关注平均分的过程,因此在记录时,只有少数同学能够把分的过程用图形符号表示出来。故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将平均分的过程,进行抽象化、符号化,学会用多种符号语言来表示。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主要环节及教学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是一种伴有心理活动的认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这节课以小动物们给小熊过生日为情景,通过小熊给大家分食物引入分物游戏。
【教学过程】
今天是动物王国小熊的生日,他邀请了小动物们到他家来做客,并拿出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来招待大家,请我们同学帮小熊分一分。(出示两只猴子,4个桃子图片)(板书:分物游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探索新知
小学生的年龄小,对自己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事情,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明白,而对那些枯燥乏味的说教却不愿理会,再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为此,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则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分桃子”和“分萝卜”的动手操作活动,体验分物游戏方法的多样性,理解怎样分才算公平,初步感知同样多;并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不论用什么方法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一步同样多,保证了结果一样多。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分桃子
出示:2只猴子,4个桃子。
1.每只小猴可能吃到几个桃子?
2.看一看,哪种分法会让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活动二:分萝卜
1.小熊看到2只猴子这么满意,还想请大家帮3只小兔子分更多的食物。
(边说边出示兔子和一堆萝卜)
要求:(1)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让每只小兔都满意。
(2)让其他人能够看清分的过程。
请你用学具代替萝卜分一分,记住,让每一只分到的都同样多。
2.生动手分,师巡视指导分法,分完后,同桌交流分的过程,看一看大家分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请同学到黑板展示分的过程,边摆边说每一次分的个数。
3.每只兔子吃到了几个桃子?
观察: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循序渐进,加深学生的理解
及时反馈练习,可以巩固新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渗透总数不变,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进一步为学习除法做铺垫。并通过创设情境,再一次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将平均分的过程符号化。
【教学过程】
1.这么热闹的场面,又引来了2只小兔子,如果把这些胡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子,我们每只分到几个?
2. 问:平均分给5只兔子是什么意思?
3.猜一猜,每只兔子得到的萝卜多了还是少了?
师:可以再借助学具摆一摆然后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提示: 要让其他人一眼就看出你分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图形代替小兔子和胡萝卜。
同桌互相交流,展示。
将孩子的画法同时展示,问:这些画法你读懂了哪个?生介绍。
4.建立联系
找出有联系的一组,让学生说一说,这种与前边的那一种一样?
优化思想(学会欣赏别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验证学生的猜测
6.小结:同学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兔子分了胡萝卜,虽然我们分的次数有多有少,但最后小动物们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它们得到的桃子是同样多的。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研究,有几点值得总结和反思:
1.层次性。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桃子、分萝卜的生活经验入手,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
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场景入手,再到用学具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重视操作。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因此通过加强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