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8期   作者:刘凌燕
[导读]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教育和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
        刘凌燕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邮编362321
        【摘要】:语文教学中渗透德教育和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智育、德育、美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德育和美育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    美育   德育  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心理或思想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系统地实施积极影响,使之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美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德育的主体是道德教育。德育的实施以美育的方式加以辅佐会更加有效,同时德育也是美育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也提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具有典范性的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作品中有的蕴含着华夏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爱国情感,有传达了忘而无私、献身精神的高尚情操,有指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典型事例。我们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这些素材,使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感受浸润式的德育、美育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谈谈如何让“美育”和“德育”有机融入于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在文章阅读教学中,在欣赏文学之美时,恰当进行道德教育
        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一砖一瓦,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其景物、其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不仅指景物,也是心的感情,景与情构成文学的两个基本原素,而这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这是客观与主观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能品味《春夜洛城闻笛》时,又怎能不感动于作者的那忧伤思家的真挚情感?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凡是感人经典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人们爱读的经典名篇,之所以会长久流传,不仅仅是作者运用了优美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文中流淌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课文中作者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美,久而久之,得到熏染陶治。
        有些作品蕴涵着让学生受益匪浅的哲理,有些作品重在抒情言志。如第九册经典篇目范仲淹《岳阳楼记》,课文通过写景抒情而表达出的哲理,是文章的题旨所在。作者就是把哲理凝聚于诗情画意之中,以小见大,从洞庭一湖到国家天下,从狭隘的个人情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定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上得到净化,从而去除消极颓废的思想情感,培养健康的情感,收获哲理美的享受。
        (二)在口语活动中渗透美育、德育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口头语言进行的思想感情交流。同时,口语交际中有着大量的美育、德育内容。因此,口语交际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今年恰逢我校校主李光前先生诞辰125周年,九月份开学周按备课组的教学进度是教授第一单元的新闻单元。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是采访。这是一次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好机会。我设计了一节特殊的课——《校长采访》。让学生与校长面对面,进行采访活动,由校长讲述光前故事,阐释光前精神。通过这次采访活动,即给学生提供模拟当记者的平台,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另一种快乐。同时,也让学生更深更透彻地领会校主李光前博大的胸怀。通过类似的口语活动 ,既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又在广度与深度上升华学生的美感。


        此外,我们还举办“弘扬光前精神”的诗歌朗诵会和演讲比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从得到美的熏陶,还领悟到光前先生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我想,这就是美育、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以写促悟,让美育、德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文章会为时而著,诗歌会为事而作”、“情动而辞发”。通过各种渠道的积累和体验,老师应该提供一个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体验形诸于文字的平台。用我笔写我心,将郁结的情感通过笔尖流露出来,所以,大作文的写作能让美育、德育发挥主要作用。
        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情感的积淀也要厚积薄发。只有课堂的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摘抄等各种手段赖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大量优美语句方面的素材,让学生如沐浴春光。在这方面主要指导学生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经典亲情片段和美文摘抄。 有目的的摘抄,持之以恒。每次摘后要写好读后感,每月交流阅读。笔者在批阅时总是细细品味,学生在交流阅读是总是兴致盎然。
        2、搜集描写父爱母爱的格言、俗语、诗词等。 笔者把同学们的材料精选后汇集成册,印发给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背诵,熟记于心。汶川地震时,有位同学在网络上查到一首作者佚名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摘录后在主题班会上朗诵时,教室里传来一片抽泣声。
        3、搜集并吟唱有关亲情的歌曲。 把搜集来的歌曲推荐给音乐老师音乐课备用,推荐给班主任中午15分钟唱歌课选用。满文军的《懂你》、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等流行歌曲,深受同学们喜爱。《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妈妈再爱我一次》等老歌一时在同学中传唱。婉转动听的歌声中亲情横溢。这些优美的歌词很多还被学生引进了论文,增添了文采。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德育呢?笔者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入手指导:1、独特的选材。2、细腻的描写。3、巧妙的布局。      4、巧借抒情。以细腻的描写为例:
        语言是雕琢美感的信息载体,它是文章美的“精髓”。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来传情达意。
        在教完七年级上册莫怀戚的《散步》之后,我深深地被这篇精美散文的玲珑剔透、秀美隽永打动了。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自然美和人性美和谐统一。我想这是一个渗透美育、德育的好载体。于是,我首先带领学生认真品悟:“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是文章第一处的景物描写,对南方初春田野细腻的描写,透露出春的气息,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它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第二处景物描写,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落的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惜。然后,我让学生模仿本文这样的写法,通过观察日常生活,把生活小事写入作文当中,巧借完美的描写,来歌颂自然美、亲情美、人性美、生命美。这样的一次写作,是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总之,美育、德育在语文的日常教学中的渗透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并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积极探索,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把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3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中,使美育、德育工作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学深品自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黄保德;教学质量是校园永久的生命[J];新课程,2016,0(13):240-240.
        2黄洁;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杨翠芳,王传振;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1(2):65-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